[发明专利]一种基于QT控件的多线程数据通信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074862.9 | 申请日: | 2021-01-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357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 发明(设计)人: | 刘高尚;马标;杨亮;黄佳琪;邢艺晖;周魏;陈柯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长风航空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9/54 | 分类号: | G06F9/54;G06F9/451 |
| 代理公司: | 苏州彰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36 | 代理人: | 潘剑 |
| 地址: | 21515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qt 控件 多线程 数据通信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QT控件的多线程数据通信方法,所包括:配置包括业务模型、用户界面和控制器的框架的步骤S1;配置控制器下的接收类和处理类的步骤S2;配置业务模型和用户界面于主线程下运行,接收类和处理类在子线程下运行的步骤S3;配置信号模块和槽模块的步骤S4,信号模块和槽模块分别于主线程和子线程中实现数据调用,通过控制器将业务模型和用户界面分离开来,在此基础上,将业务模型和用户界面于主线程下执行,而将控制器于子线程下执行,且控制下包含的接收类和处理类分别于不同的子线程内运行,这样,使得在该系统下线程的运行安全得到提升,有利于对系统和程序的开发维护,显著提高了系统和程序的开发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计算机数据通讯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QT控件的多线程数据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线程被包含在进程中,是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实际运算单位,也是计算机操作系统能够进行运算调度的最小单位。从实际过程来说,单一的线程也即是进程中按照某一顺序实现控制的执行流,一个进程中往往可以并发多个线程,每一线程分别执行不同的运算任务。在早先术中,中央处理器在同一时刻只能进行单一线程的运算,而随着技术的快速革新,多线程技术很快便取代了早先技术中的单线程技术,也即,单个程序中可以同时创建多个执行流,同时运行的多个不同线程分别执行不同的任务。
显然,多线程执行的好处,是提高中央处理器的利用率,例如,在通常的多线程程序中,当前线程必须被挂起等待时,中央处理器不再像早先技术中的那样也相应地被挂起,而是可以转而运行其他线程,从而程序执行的效率被大大提高了。
然而,多个线程实质上也是多个程序,因而多线程执行下,越多的线程也就需要占用系统越多的资源,资源通常是指系统的当前内存。相应的,对多线程的执行时序的协调和管理,也必然会提高中央处理器的负荷。换句话说,随着线程的相应增多,系统控制的复杂程度、系统运行出错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加。例如,在应用程序的开发示例模型,尤其是一种针对多处理类的系统中,涉及到数据处理和数据传输两个方面的问题。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其采用多线程编程的方式,以期最大限度地调用处理器资源并实现将复杂的运算处理分开执行,而实际开发运行中,经常出现程序死锁内存泄漏,线程安全难以保障,开发效率低下。
而另一方面,与程序数据处理相对应的,则是完成数据的传输通信,该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数据通信方式,可以显著提高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效率。现有系统的数据传输多基于TCP协议进行,由于其能够有效地保障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而得到广泛应用。而在前述的模型下,其对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要求不高,但由于其面向多个处理类,则在一对多通信中对通信的传输速率又有着一定要求。针对该需求,采用TCP协议显得没有必要,且传输速度不够理想。
有鉴于此,应当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现有技术下多线程应用程序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降低系统耦合性,提升系统对复杂应用程序的支持,改善多处理类系统中多线程执行的执行效率,同时满足不同传输需求的基于QT控件的多线程数据通信方法。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一种基于QT控件的多线程数据通信方法,所述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配置包括业务模型、用户界面和控制器的框架结构的步骤S1;配置所述控制器下的接收类和处理类的步骤S2,所述处理类与所述业务模型之间实现数据通信;配置所述业务模型和所述用户界面于主线程下运行,所述接收类和所述处理类在子线程下运行的步骤S3;配置信号模块和槽模块的步骤S4,所述信号模块和槽模块分别于所述主线程和子线程中实现数据调用。
优选地,所述步骤S1中,所述控制器接收和处理通信数据;所述业务模型将参数和/或函数暴露至所述用户界面;所述用户界面显示和更新用户界面输出,并接收用户的请求输入发送至所述业务模型,所述业务模型接收用户请求后将所述用户请求发送至所述控制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长风航空电子有限公司,未经苏州长风航空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7486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