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难氧化有机污染场地原位还原靶向注射修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74642.6 | 申请日: | 2021-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745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9 |
发明(设计)人: | 赖冬麟;颜湘华;孟静娟;张军;刘俐;王恒钦;刘星海;王健媛;王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刘俐 |
主分类号: | B09C1/08 | 分类号: | B09C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精金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70 | 代理人: | 宋秀兰 |
地址: | 10001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化 有机 污染 场地 原位 还原 靶向 注射 修复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难氧化有机污染场地原位还原靶向注射修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配制生物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加入分散剂,再加入活化铁制剂,得到铁基还原药剂;(2)采用原位直推式注入系统将铁基还原药剂注射到土壤中;所述生物表面活性剂由多糖和聚糖混合而成;所述分散剂是聚乙烯醇、四硼酸钠和羧甲基纤维素中的一种。本发明具有工艺简单、修复效率高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难氧化有机污染场地原位还原靶向注射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有机污染是指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以及脂肪等形式存在的天然有机物质及某些其他可生物降解的人工合成有机物质为组成的污染物。大部分有机污染具有高毒性、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等特点,可以通过环境介质(大气、水、土壤、生物体等)进行传播,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而土壤作为污染物的主要汇集地,与大气和水相比,土壤对污染物的容纳能力要大很多,进入到土壤中的污染物普遍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积累性,导致土壤的修复治理难度较大、修复周期长、成本高。而且,不同地区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不同,所含污染物的成分、种类不同,修复方法也不尽相同,增加了土壤有机污染修复的难度。
目前常用的有机污染治理分为物理修复、生物修复以及化学修复三大类。
物理修复技术是指通过物理手段将有机污染物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修复方法。主要包括:热脱附修复、气相抽提技术以及电动修复技术等。但是,原位的热脱附和气相抽提,需要建设大量抽提井,污染物的去除也需要较长的时间。
土壤有机污染生物修复是指通过土壤生物吸收、降解和转化等作用,使土壤污染物含量降低或将有毒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生物修复分为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动物修复3种,并以微生物修复及植物修复的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但是生物修复技术修复周期较长,且只能针对特征污染物进行有效修复。
化学修复技术是通过化学技术手段将土壤中的污染物去除的手段,主要包括:化学氧化技术、化学淋洗技术以及光催化降解技术等。
化学淋洗技术是指将能够促进土壤中有机污染物溶解或者迁移的化学溶剂注入到土壤中,从而将污染物从土壤中溶解、分离并处理的一种技术。但是化学修复试剂的加入容易对土壤造成负面的影响,例如引起土壤的酸化板结等问题。
光催化降解是指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从而促使有机物分解。光催化过程是将太阳能转换为化学能,从而达到降解污染物的目的,整个降解过程耗能低、污染小。但其只能接受太阳光2%-3%的能量,催化效率较低。
化学氧化技术是指向土壤中添加化学氧化剂,将大分子有机污染物氧化降解为毒性较小、或者无毒害的无机小分子,从而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化学氧化技术的氧化剂向地下土壤的施加以及如何让氧化剂与污染土壤有效接触反应,一直是人们研究和攻克的难点。尤其是对于工业场地地下土壤和地下水中难挥发、难氧化的有机污染物,例如饱和氯代烃、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等有机污染修复效果较低的问题,迫切需要更快速高效的土壤原位修复技术。
中国专利申请CN107999531A公开了一种有机污染场地土壤、地下水原位修复材料及其方法,其中修复材料包括铁粉、生物表面活性剂和活化剂:先将铁粉与活化剂混合活化,再将铁粉与活化剂的混合物加入到生物表面活性剂中搅拌,使铁粉呈悬浮状分散在生物表面活性剂中;修复方法包括两个步骤:先采取高压旋喷的办法,将生物表面活性剂喷施到污染土壤包气带污染区,使有机污染物转移到地下水中;再在污染区地下水层上游处修建注入井,将所述修复材料通过注入井灌入到地下水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有机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联合的新型、高效、环境友好的原位修复技术。但是该专利申请需要先淋洗土壤中的污染物到地下水中,再将修复材料通过注入井灌入到地下水中而实现对土壤的修复,修复工艺复杂,且修复效果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刘俐,未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刘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7464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