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热强化聚酰胺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074018.6 | 申请日: | 2021-01-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204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 发明(设计)人: | 何勇;杨婷婷;王学利;俞建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8J7/12 | 分类号: | C08J7/12;C08J5/18;D06M10/00;C08F212/08;C08F220/30;C08F222/08;C08F212/14;C08F220/18;C08F222/06;C08L77/02;C08L77/06;D06M101/34 |
| 代理公司: | 上海统摄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03 | 代理人: | 杜亚 |
| 地址: | 20162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热 强化 聚酰胺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耐热强化聚酰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先以聚酰胺混合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熔融加工成型;再利用紫外光源进行紫外照射,制得耐热强化聚酰胺;耐热强化聚酰胺的形态为薄膜或者纤维;聚酰胺混合物中含有光引发剂,光引发剂为聚酰胺质量的0.3~10wt%;
光引发剂为光引发剂I和/或光引发剂II;
光引发剂I的结构式为:其中,R0为氢原子或者甲基;M为苯乙烯单元、苯乙烯衍生物单元或丙烯酸衍生物单元;x的取值为2~1000的整数,y的取值为0~2000的整数,z的取值为1~1000的整数,x/(x+y+z)为0.01~0.95,z/(x+y+z)为0.01~0.50;
光引发剂II的结构式为: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R1为C4~C20的亚烃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热强化聚酰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光引发剂I的数均分子量为1.05k~100k,x/(x+y+z)为0.05~0.80,z/(x+y+z)为0.05~0.35;
光引发剂II的结构式中亚烃基为亚烷基或亚芳基,光引发剂II的热分解温度≥250℃;
光引发剂II的数均分子量为1.2k~100k,分子量分布为1.3~1.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热强化聚酰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聚酰胺为PA6、PA66、PA11、PA12、PA46、PA56、PA610、PA612、PA1010或者PA6T。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热强化聚酰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聚酰胺混合物中还含有炔基化合物;聚酰胺混合物中,炔基化合物的含量为聚酰胺质量的0.1wt%~5.0wt%;
炔基化合物为1,4-二苯基丁二炔、4-苯基炔基邻苯二甲酸酐、4,4'-二乙炔基联苯、1,3,5-三炔苯、1,3-二炔基苯和1,4-二炔基苯中的一种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热强化聚酰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耐热强化聚酰胺为纤维时,熔融加工成型的工艺为:将聚酰胺混合物在220~320℃条件下熔融纺丝、经牵伸1.5~5倍得到纤维;
耐热强化聚酰胺为薄膜时,熔融加工成型的工艺为:将聚酰胺混合物220~320℃条件下熔融挤出铸片、双向拉伸,制得聚酰胺薄膜;
双向拉伸倍数为1.5~3倍×1.5~3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热强化聚酰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紫外照射的时间为10s~600s,紫外照射的光强为100mW/cm2~5000mW/cm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热强化聚酰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紫外光源为紫外LED面光源,其紫外线波长为300nm~400nm。
8.采用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耐热强化聚酰胺的制备方法制得的耐热强化聚酰胺,其特征是:耐热强化聚酰胺的凝胶含量不小于30wt%,结晶度为10wt%~60wt%;
耐热强化聚酰胺的5wt%热失重温度为390~46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耐热强化聚酰胺,其特征在于,耐热强化聚酰胺为纤维时,其沸水收缩率为4~10%,干热收缩率为2.0~5.0%,纤维燃烧时不发生熔滴;
耐热强化聚酰胺为薄膜时,薄膜的热收缩率为0.1%~0.8%;在95℃及100%RH下湿热老化处理1周后其拉伸强度的保持率不小于6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74018.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学器件的安装系统
- 下一篇:一种确定烃源岩生烃时代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