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结合POI数据的城市功能区识别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72705.4 | 申请日: | 2021-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337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发明(设计)人: | 吴锋;张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V20/10 | 分类号: | G06V20/10;G06V10/80;G06K9/62 |
代理公司: | 北京恒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16 | 代理人: | 庞立岩;顾珊 |
地址: | 10010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合 poi 数据 城市 功能 识别 方法 存储 介质 电子设备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结合POI数据的城市功能区识别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其中城市功能区识别方法包括:根据获取的目标区域信息获取目标区域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根据目标区域信息获取目标区域的城市道路网信息,根据城市道路网信息得到目标区域的街区信息;根据街区信息划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得到街区遥感影像;利用选择搜索性算法划分街区遥感影像,得到小块场景影像;利用场景识别模型识别小块场景影像,得到小块场景影像的场景识别结果;融合每一街区的场景识别结果和POI数据,利用隐狄利克雷分配模型进行主题建模挖掘街区潜在语义特征,得到每一街区的城市功能识别结果。上述方法能提高城市功能区识别准确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识别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结合POI数据的城市功能区识别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城市功能区是能实现相关社会资源空间聚集、有效发挥某种特定城市功能的地域空间,集中地反映了城市的特性,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种形式。在现有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将城市功能空间划分为居住区、商业区、科教区、产业区、公共服务区、休闲区、交通运输区等。准确的对城市功能区进行识别,不仅能促进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还能为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提供优化建议,形成更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目前主要通过单一方法进行城市功能区识别,但这种方式效率低,准确度也无法保证,无法满足城市高速发展下快速、准确识别城市功能区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单一方法识别城市功能区的方式效率低、准确度不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结合POI数据的城市功能区识别方法,包括:
(a)获取目标区域信息,根据所述目标区域信息获取所述目标区域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b)根据所述目标区域信息获取所述目标区域的城市道路网信息,根据所述城市道路网信息得到所述目标区域的街区信息;
(c)根据所述街区信息划分所述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得到每一街区的街区遥感影像;
(d)利用选择搜索性算法划分所述街区遥感影像,得到每一所述街区遥感影像的小块场景影像;
(e)利用场景识别模型识别所述小块场景影像,得到每一所述小块场景影像的场景识别结果;
(f)根据所述街区信息获取每一街区的POI数据;
(g)融合每一所述街区的场景识别结果和POI数据,利用隐狄利克雷分配模型进行主题建模挖掘所述街区潜在语义特征,得到每一所述街区的城市功能识别结果。
可选地,上述结合POI数据的城市功能区识别方法,在步骤(a)和步骤(c)之间,还包括:
对所述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数据处理,得到数据处理后的处理遥感影像;
在步骤(c)中,根据所述街区信息划分所述处理遥感影像,得到每一街区的街区遥感影像。
可选地,上述结合POI数据的城市功能区识别方法,步骤(d)具体包括:
获取场景识别所需的遥感影像数据集,利用所述数据集训练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得到遥感影像场景识别模型;
利用所述场景识别模型识别所述小块场景影像,得到每一所述小块场景影像的场景识别结果。
可选地,上述结合POI数据的城市功能区识别方法,还包括:
(h)获取出租车的GPS数据;
(i)利用所述GPS数据对城市功能区划分结果进行验证。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727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