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防植物内生细菌ZN-S4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71872.7 | 申请日: | 2021-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625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5 |
发明(设计)人: | 吴慧明;童丽丽;饶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01N63/20;A01P21/00;A01P1/00;C09K17/14;A01G7/06;A01G13/00;A01G22/05;A01G22/22;C12R1/01;C09K10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金祺 |
地址: | 3113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植物 细菌 zn s4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领域,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ZN‑S4,其保藏号为CGMCC NO:18963。本发明还同时公开了上述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ZN‑S4的用途:促进作物对土壤中营养元素N、P的吸收和利用;促进作物生长或增加生物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领域,具体是一种内生细菌唐菖蒲伯克氏菌菌株及其对促进植物生长等的影响作用。
背景技术
植物内生细菌广泛存在于根、茎等组织内,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这类细菌对宿主植物的生长发育、抵抗病虫害等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在一些植物及农作物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人类对环境的持续破坏和对资源的破坏性利用,生态持续恶化,植物资源经受着日益严峻的考验,而内生细菌对植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已经成为当今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人们发现在植物体存在有益的内生细菌和内生真菌,内源性菌株对植物病害的防治作用及生物开发应用已引起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植物内生细菌主要分布于植物的种子、花、茎、叶和根系中,与植物的关系是互惠共生的,而且植物内生细菌可以提供光合产物及矿物质,内生细菌代谢产物能够刺激宿主植物的生长发育,提高宿主植物的生物应激和非生物胁迫抗性能力,即两者之间存在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交流。植物内生细菌对宿主植物的积极地促生效应,部分是通过植物内生细菌固氮作用或分泌的活性物质及其次级代谢产物对植物的生长作用的结果。
目前现有的唐菖蒲伯克氏菌及其用途包括:
1、2015103159781的发明《一株东乡野生稻内生细菌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Fse32及其应用》告知了: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gladioli)Fse32,保藏编号是:CCTCCNO:M2014672;该菌株具有分泌生长素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和拮抗多种植物病原菌的活性。
2、2020109948984的发明《一株荔枝内生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及其在防治荔枝炭疽病和荔枝霜疫病中的应用》告知了: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gladioli)SZPT16,保藏号为GDMCC No:61168,对荔枝炭疽病菌和荔枝霜疫霉病菌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3、2020107574144的发明《一种石斛内生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BL-HTie-5及其应用》告知了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BL-HTie-5,保藏编号为CGMCCNo.18775。对石斛病原真菌罗尔阿太菌(Athelia rolfsii)和露湿漆斑菌(Myrotheciumroridum)均具有优异的抑菌活性。
4、2013103011959的发明《一种与AM真菌协同促生作用的细菌及在蔬菜促生的应用》告知了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gladioli)CGMCCNo.6492,对于黄瓜、番茄、辣椒和茄子等蔬菜具有突出的促生作用。
5、201611001344X的发明《一株具解磷能力伯克霍尔德菌属细菌NJAU-B8及其研制的微生物肥料》告知了具解磷能力伯克霍尔德菌属细菌NJAU-B8,菌株NJAU-B8具有较强解无机磷能力;能够有效促进玉米盆栽生长和增加玉米、白菜和土豆的大田产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唐菖蒲伯克氏菌ZN-S4及其应用,该菌株能促进植物,尤其是栽培黄瓜,栽培番茄以及栽培水稻的生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gladioli)ZN-S4,其保藏号为CGMCC NO:18963。
本发明还同时提高了上述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ZN-S4的用途:
促进作物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利用;所述营养元素为N、P。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农林大学,未经浙江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718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