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废矿物油再生基础油的油电混合加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69505.3 | 申请日: | 2021-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437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发明(设计)人: | 刘展鸿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和挚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3/10 | 分类号: | B01D3/10;B01D3/32;C10G7/06 |
代理公司: | 合肥上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4188 | 代理人: | 黄晶晶 |
地址: | 528225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矿物油 再生 基础油 混合 加热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废矿物油再生基础油的油电混合加热装置,将导热油加热装置与电加热装置科学地组合起来,扬长避短,有机结合。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废矿物油再生基础油的油电混合加热装置的技术方案包括:电磁加热线圈和导热油加热夹套,两者相间交错设置在组合减蒸反应器的外壁表面;每一导热油加热夹套与导热油夹套带温控表测温热电偶连接,用于控制导热油加热夹套工作或关闭;每一电磁加热线圈与电磁加热线圈带温控表测温热电偶连接,用于设定所有电磁加热线圈为相同加热温度或温度由下至上逐级递增;电磁加热线圈和导热油加热夹套同时工作或择一工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矿物油再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废矿物油再生基础油的油电混合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废矿物油是指从石油、煤炭、油页岩中提取和精炼,在开采、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外在因素作用导致改变了原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不能继续被使用的矿物油。
近年来,废矿物油再生受到人们的关注。无论是废矿物油再生基础油,还是再生燃料油(含柴油),其加热装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管式炉加热装置。管式炉通常采取燃料油燃烧加热,加热温度高达800-900℃,利用火焰和热风对加热盘管管壁直接加热,然后通过管壁传热给管内流动的废矿物油使其升温。管式炉加热装置热效率高,达到82-92%。在1-3种加热装置中,若均采用燃料油加热,其加热成本最低,但存在易结焦,易堵管的缺点。另外,若加热盘管出现泄漏,易发生火灾或爆炸。
2、导热油炉加热装置。导热油炉通常采取燃料油燃烧加热,利用火焰和热风对加热盘管管壁直接加热,通过管壁传热给管内流动的导热油使其升温,再通过导热油盘管或夹套传热给废矿物油导致其升温。导热炉加热装置热效率较高,达到75-88%。在1-3种加热装置中,若均采用燃料油加热,其加热成本较低,同时加热炉可以远离废矿物油,使用最安全,但受制于导热油闪点的限制,加热温度较低,实际应用时加热温度在300℃左右。
3、热风加热装置。热风炉通常采取燃料油燃烧加热,利用热风对加热器(或反应釜)壁直接加热,加热温度高达500-700℃,通过器(釜)壁传热给内部的废矿物油使其升温。热风炉加热装置热效率稍次于导热油炉加热装置,达到75-85%。在1-3种加热装置中,若均采用燃料油加热,其加热成本稍次于导热油炉加热装置,但存在易结焦的缺点。另外,若加热器(或反应釜釜)出现泄漏,易发生火灾或爆炸。
4、电加热装置。此处电加热装置仅限于电磁感应加热装置,通过加热主机控制缠绕在加热器(或反应釜)壁的电磁感应线圈直接加热器(釜)壁,加热温度最高可达500℃,加热温度可自动设定与控制,通过加热器(或反应釜)壁传热给内部的废矿物油使其升温。相对于1-3加热装置,电加热装置电热转换效率最高,高达98%;最安全,无明火;最环保,无排放,但是,其加热成本最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废矿物油再生基础油的油电混合加热装置,将导热油加热装置与电加热装置科学地组合起来,扬长避短,有机结合。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废矿物油再生基础油的油电混合加热装置的技术方案包括:
电磁加热线圈和导热油加热夹套,两者相间交错设置在组合减蒸反应器的外壁表面;每一导热油加热夹套与导热油夹套带温控表测温热电偶连接,用于控制导热油加热夹套工作或关闭;每一电磁加热线圈与电磁加热线圈带温控表测温热电偶连接,用于设定所有电磁加热线圈为相同加热温度或温度由下至上逐级递增;电磁加热线圈和导热油加热夹套同时工作或择一工作。
优选的,在上述油电混合加热装置的技术方案中,
导热油加热夹套的高度在200-500mm之间,电磁加热线圈安装高度在200-500mm之间。
优选的,在上述油电混合加热装置的技术方案中,
导热油加热夹套与电磁加热线圈数量相同,两者的数量之比介于2:2到10:10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和挚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和挚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695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