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酸性废水物理、化学和生物组合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68665.6 | 申请日: | 2021-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306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发明(设计)人: | 陈亚洲;董维红;任虎俊;李曦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28;C02F101/10;C02F101/20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四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2103 | 代理人: | 张建成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酸性 废水 物理 化学 生物 组合 处理 装置 方法 | ||
1.一种酸性矿山废水物理、化学、生物组合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调蓄池(1)、氮气除氧池(2)、厌氧碱性缓释中和沉淀池(3)、跌水曝气段(4)、斜板沉淀池(5)、厌氧生态湿地(6)和干化池(7);调蓄池(1)、氮气除氧池(2)、厌氧碱性缓释中和沉淀池(3)、跌水曝气段(4)、斜板沉淀池(5)和厌氧生态湿地(6)依次连通;
氮气除氧池(2)中布设氮气输送管道(10)通过氮气压缩机(25)提供氮气;
调蓄池(1)的底部通过污泥泵(20)和污泥管道(21)与干化池(7)连通;
厌氧碱性缓释中和沉淀池(3)下部填充有粒径为4-8cm碱性材料(11),粒径为4-8cm碱性材料(11)上部布设防渗网(12),防渗网(12)上部覆盖回填土(13);
跌水曝气段(4)的斜面为填充石料水泥填缝抹面(14),填充石料水泥填缝抹面(14)具有凹凸面(15);
斜板沉淀池(5)的下部为载泥漏斗(16),中部加装斜板(17);
厌氧生态湿地(6)的下部填充有粒径为4-8cm碱性材料(11),中部填充有有机物及厌氧微生物(18),中部填充有有机物及厌氧微生物(18)上部布设防渗网(12),防渗网(12)上部覆盖回填土(13);回填土(13)上种植有植物(19);
干化池(7)侧面不同层位留有上清液溢流口(23),干化池(7)具有清水管道(22),上清液溢流口(23)与清水管道(22)的上部连通,清水管道(22)的出水口与斜板沉淀池(5)连通。
2.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酸性废水物理、化学和生物组合处理装置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在常温下进行的,具体步骤如下:
1)、调蓄池(1)用于收集酸性矿山废水,废水进入调蓄池(1)后,初步沉淀1-2小时,上部清水(8)流入氮气除氧池(2)中,下部的污泥(9)每7-10天通过污泥管道(21)及污泥泵(20)排放一次,进入干化池(7);
2)、氮气除氧池(2)用于去除酸性矿山废水中溶解氧,采用氮气压缩机(25)通过氮气输送管道(10)曝气除氧,除氧时间0.5h-1h,除氧后的酸性水进入厌氧碱性缓释中和沉淀池(3)中;
3)、厌氧碱性缓释中和沉淀池(3)通过添加4-8cm碱性材料(11),用于提高酸性水pH值,4-8cm碱性材料(11)上部铺设防渗网(12),防渗网(12)上部覆盖回填土(13),其目的系隔绝空气,保证厌氧碱性缓释中和沉淀池(3)内的厌氧环境;厌氧碱性缓释中和沉淀池(3)需满足水力停留时间10h-12h;经过碱性缓释材料的酸性水进入跌水曝气段(4);
4)、跌水曝气段(4)用于给酸性废水提供氧气,曝气时间为5-10min;曝气后的酸性水进入斜板沉淀池(5)物理除泥;
5)、斜板沉淀池(5)用于物理沉泥;通过斜板(17)将水流紊流态改为层流态,通过将水流紊流态改为层流态去除重金属沉淀及其包裹的硫酸盐沉淀收集于载泥漏斗(16)内,斜板沉淀池(5)的水流停留时间为3h-4h;经物理除泥的上清液进入厌氧生态湿地(6)中;经物理除泥的污泥(9)通过污泥管道(21)经污泥泵(20)抽出至干化池(7)中;
6)、厌氧生态湿地(6)用于去除酸性水中无机盐及余下的重金属;下部的粒径为4-8cm碱性材料(11)用于提高酸性废水pH值;中部的有机物及厌氧微生物(18)用于去除硫酸盐及重金属;防渗网(12)及上部覆盖回填土(13)用于隔绝空气,同时为上部植物(19)提供着床环境,厌氧生态湿地(6)的水流停留时间为20h-24h;
7)、干化池(7)对调蓄池(1)及斜板沉淀池(5)的污泥(9)进行收集并干化,调蓄池(1)及斜板沉淀池(5)的污泥(9)通过污泥管道(21)及污泥泵(20)抽入干化池(7);上清液通过上清液溢流口(23)溢流,溢流后的上清液通过清水管道(22)回流至斜板沉淀池(5);干化池(7)内的污泥(9)干化7-10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6866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含量黄连粉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调节免疫力的药食同源代茶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