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食品安全检测用取样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65370.3 | 申请日: | 2021-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659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发明(设计)人: | 李保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保峰 |
主分类号: | G01N1/28 | 分类号: | G01N1/28;G01N1/34;G01N1/04;G01N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3001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食品安全 检测 取样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食品安全检测用取样装置,包括壳体,壳体的下端抵触连接有底座,底座的上端周边固定连接有套壳,套壳套接在壳体的下端外壁上,套壳的两侧和前后侧均插设有固定销,固定销均穿过套壳且螺纹连接在壳体的外壁上,底座的中部通过固定机构安装有存放盒,存放盒的内侧中部卡接有滤网,滤网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支撑管,支撑管的下端和存放盒的下端内壁抵触连接,滤网的上端两侧和前后侧均固定连接有顶板。本发明的壳体内部设置了切割机构和挤压机构,而存放盒的内部设置有滤网,使用时可使本发明可以同时对样本进行切割、研磨和过滤处理,之后只需取出存放盒中的样品即可,操作步骤少,过程较为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食品安全检测用取样装置。
背景技术
食品安全检测是按照国家指标来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是一些有害有毒的指标的检测,比如重金属、黄曲霉毒素等。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引入和运用化工单元操作,并发展形成食品工程单元操作,从而促进食品工业向大规模、连续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而取样装置是食品安全检测时所用的装置之一。
目前食品检测时所用的取样装置大多由多个单独的设备,使用时,先利用切割设备对样品进行切割处理,然后将切割后的样品放到研磨设备中进行研磨,之后再利用过滤设备对研磨后的样本进行过滤处理,然后才能采集到所需的样本,操作步骤多,过程麻烦,若周边空气中有较多灰尘之类的异物,转移加工后的样品时,空气中灰尘之类的异物容易污染样品,且携带时较为不便,且占用的空间较大,工作人员在操作时会较为麻烦。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食品安全检测用取样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食品安全检测用取样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下端抵触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的上端周边固定连接有套壳,所述套壳套接在壳体的下端外壁上,所述套壳的两侧和前后侧均插设有固定销,所述固定销均穿过套壳且螺纹连接在壳体的外壁上,所述底座的中部通过固定机构安装有存放盒,所述存放盒的内侧中部卡接有滤网,所述滤网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支撑管,所述支撑管的下端和存放盒的下端内壁抵触连接,所述滤网的上端两侧和前后侧均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底座的上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上端共同固定连接有碾磨套,所述碾磨套的下端插接在存放盒的内部且和四个顶板的上端抵触连接,所述碾磨套的下端侧壁上开设有若干滤孔,所述底座的下端四拐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支脚,所述壳体的中部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切割板,所述切割板呈漏斗形结构,所述切割板的内部上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二切割齿,所述切割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下端开设有插槽,所述固定环的下端和碾磨套的上端抵触连接,所述切割板的内部安装有切割机构和挤压机构,所述切割板上方的部分壳体内壁上固定连接有横板,所述壳体中部的两侧和前后侧侧壁上均开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均高于切割板的上端,所述进料口下方的部分壳体外壁上套设且固定连接有摩擦套,所述壳体的上端外壁上开设有螺纹槽,所述壳体的上端中部外壁上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朝下且输出端上固定连接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垂直贯穿且滑动连接在壳体的上端侧壁上,所述传动轴的下端和挤压机构相连接,所述传动轴位于壳体内部的部分上端圆周外壁上套设且固定连接有第三齿环,所述第三齿环通过四个传动机构和切割机构相连接,四个所述传动机构分别位于挤压机构的两侧和前后侧,所述驱动电机的套设有保护壳,所述保护壳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紧固环,所述紧固环螺纹连接在螺纹槽的内部。
具体的,所述挤压机构包括压杆,所述压杆的下端依次穿过切割板和固定环且插在碾磨套的内部下端,所述压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压头,所述压杆的上端中部开设有插孔,所述压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外侧呈方形结构,所述连接管的上端贯穿且滑动连接在横板的中部侧壁上,所述连接管的上端内壁上固定连接有螺纹环,所述螺纹环的中部贯穿且螺纹连接有往复丝杆,所述往复丝杆的上端和传动轴的下端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保峰,未经李保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6537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车联网车内人员智能安全保护方法
- 下一篇:一种环保型液氮罐运输存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