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抑制结焦的燃料气相反应物制备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63625.2 | 申请日: | 2021-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153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贺泳迪;白世杰;韦增春;宋金瓯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3B90/06 | 分类号: | F23B90/06;B01D1/00;B01D1/3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李丽萍 |
地址: | 300350 天津市津南区海***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抑制 结焦 燃料 相反 制备 装置 | ||
1.一种可抑制结焦的燃料气相反应物制备装置,包括进样器、进样喷管套件和气化罐;所述进样器包括安装在进样器底座(21)上的进样器筒体(23);所述进样喷管套件包括进样喷管(7)和气化罐进样管(31),所述气化罐包括气化罐罐体(4)和气化罐盖(39),所述气化罐连接有载气 进气道(32)和出气气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样器筒体(23)与所述进样喷管(7)之间连接有一个S形管(13);
所述进样喷管(7)为一圆台筒,所述进样喷管(7)的进样口是大直径端口,所述进样喷管(7)的喷样口是小直径端口;
所述进样器筒体(23)的通道中部为两端缩口的梯形孔(28),所述梯形孔(28)的一端是进样喉管(26),所述梯形孔(28)的另一端通过法兰连接结构与所述S形管(13)的一端相连,所述S形管(13)的另一端通过进样喷管安装凸台(11)与进样喷管(7)的进样口相连,所述进样喷管(7)的喷样口连接至所述的气化罐进样管(31)的入口端,所述气化罐进样管(31)的出口端连接至所述气化罐罐体(4)内;
所述进样器筒体(23)的内部空间是自进口至与所述S形管(13)的连接端形成的通道,所述通道的路径是轴线重合的进样口螺纹孔(24)、进样喇叭孔(25)、所述的进样喉管(26)、所述梯形孔(28)和连接至S形管的通孔;
该通道内、所述梯形孔(28)的除变直径段之外的大直径段的内腔中盛放有铁屑和固体催化剂,用于除去液态燃料进样中的溶解氧;所述梯形孔(28)与进样喉管(26)之间设有第一滤网(27),所述梯形孔(28)与S形管(13)之间设有第二滤网(29);所述第一滤网(27)和第二滤网(29)用于防止所述梯形孔(28)中的铁屑和固体催化剂被液态燃料冲入后续管路,所述第一滤网(27)和第二滤网(29)分别设有转向控制结构;
所述S形管(13)包括有4~6处180°扭转段,用于改变流场制造二次流以优化传热,所述S形管(13)的各位置截面的内外管径一致;
所述S形管(13)、进样喷管(7)、进样喷管安装凸台(11)和气化罐进样管(31)的内表面均经电解钝化处理;
所述S形管(13)的外表面、所述进样喷管(7)的外表面和所述气化罐罐体(4)的外表面均缠绕有加热带,所述加热带采用双线均匀缠绕;
所述梯形孔(28)内、所述S形管(13)的每处180°扭转段内、所述气化罐罐体(4)内均分别设有温度传感器;
位于所述S形管(13)末端处的180°扭转段、所述气化罐进样管(31)及所述气化罐罐体(4)均分别设有压力传感器,
所述的气化罐进样管(31)、所述的载气 进气道(32)和所述气化罐的出气气道(34)均设有针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气相反应物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有的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S形管(13)末端处的180°扭转段和所述气化罐进样管(31)的压力传感器均不设表头,上述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的线路均连接至外部的可视化监控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气相反应物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的线路尾部自安装位置通过通孔穿出至装置外部,线路尾部与通孔间均设有防漏衬垫。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气相反应物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气进气道(32)外接有载气气瓶和气泵;所述气化罐的出气气道(34)外接于实验设备管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气相反应物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化罐罐体(4)为立式罐体,缠绕在所述气化罐罐体(4)外表面上的加热带,该加热带的上端与气化罐罐体(4)顶部的距离是气化罐罐体(4)高度的1/3,该加热带的下端与连接至所述气化罐罐体(4)内的所述气化罐进样管(31)出口端的高度平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气相反应物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气化罐罐体(4)的压力传感器设有表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气相反应物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样器筒体(23)的外形由同轴依次相连的第一圆柱体、部分球体和第二圆柱体构成;所述第一圆柱体的直径大于第二圆柱体的直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6362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石塑箱改性母粒、其制备方法及所得产品
- 下一篇:FcγRIIb特异性Fc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