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将恒温控制负荷的集群柔性聚合为类电池储能模型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062853.8 | 申请日: | 2021-01-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865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 发明(设计)人: | 李正烁;王光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2J3/06 | 分类号: | H02J3/06;H02J3/12;H02J3/24 |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董雪 |
| 地址: | 25006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恒温 控制 负荷 集群 柔性 聚合 电池 模型 方法 | ||
1.一种将恒温控制负荷的集群柔性聚合为类电池储能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各聚合商所管辖范围内的恒温控制负荷的基本参数;
计算初步的内近似电池模型和外近似电池模型;
基于所述内近似电池模型和外近似电池模型,建立初步改进充分电池模型;
考虑恒温控制负荷集群的耦合约束,建立改进充分电池模型;
判断所述改进充分电池模型的聚合功率曲线能否被该集群内的所有恒温控制负荷分解调度;
最终得到柔性范围最大的改进充分电池模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将恒温控制负荷的集群柔性聚合为类电池储能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各聚合商所管辖范围内的恒温控制负荷的基本参数包括:设定温度、维持该设定温度的基准功率、用户指定的可变温度容忍范围、环境温度、额定功率、热容、热阻、制冷系数和耗散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将恒温控制负荷的集群柔性聚合为类电池储能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初步改进充分电池模型,具体为:
B(φ3)=(1-μ)B(φ1)+μB(φ2),μ∈[0,1]
其中,B(φ1)为内近似电池模型,B(φ2)为外近似电池模型,μ为系数。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将恒温控制负荷的集群柔性聚合为类电池储能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考察所述初步改进充分电池模型的聚合功率曲线能否被该集群内的所有恒温控制负荷分解调度,具体为:
其中,l+和l-是向上和向下松弛变量,Q(μ)表示对于给定μ的改进充分电池模型B(φ3)与集群真实柔性的最大外距离的量测;Psys表示系统运营商的功率调度指令;ui表示恒温控制负荷偏离基准功率的柔性功率;xi表示恒温控制负荷的热储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将恒温控制负荷的集群柔性聚合为类电池储能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控制负荷集群的耦合约束具体为:
其中,pb和u是和ui的矢量,Hl是与恒温控制负荷集群的输出有关的线路功率分布矩阵;ui为柔性功率,为第i个恒温控制负荷的基准功率;分别是线路l的正向和逆向功率限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将恒温控制负荷的集群柔性聚合为类电池储能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考虑恒温控制负荷集群的耦合约束,恒温控制负荷的真实柔性缩小到无法完全覆盖内近似电池模型时,改进充分电池模型变为:
B(φ3)=(1+μ)B(φ1),μ∈[-1,0]
其中,B(φ1)为内近似电池模型,μ为系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将恒温控制负荷的集群柔性聚合为类电池储能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对于给定μ的改进充分电池模型B(φ3)与集群真实柔性的最大外距离的量测,考察所述改进充分电池模型的聚合功率曲线能否被该集群内的所有恒温控制负荷分解调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将恒温控制负荷的集群柔性聚合为类电池储能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求解使Q(μ)=0的最大的μ值,并用这个最大μ值来构建B(φ3);其中,μ∈[-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6285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