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物基2,5-呋喃二甲酸基共聚酯纤维及其制法与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060463.7 | 申请日: | 2021-01-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607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3 |
| 发明(设计)人: | 陈鹏;王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D01F6/84 | 分类号: | D01F6/84;C08G63/58 |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王锋 |
| 地址: | 31520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呋喃 甲酸 聚酯纤维 及其 制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基2,5‑呋喃二甲酸基共聚酯纤维及其制法与应用。所述2,5‑呋喃二甲酸基共聚酯纤维主要是通过使2,5‑呋喃二甲酸、对苯二甲酸、乙二醇及C12‑C20二元醇醚组合物聚合形成2,5‑呋喃二甲酸基共聚酯,之后再经熔融纺丝和热牵伸处理制得。与具有相同分子量、分子量分布的现有PET纤维相比较,本发明制备的2,5‑呋喃二甲酸基共聚酯纤维不仅具有更高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突破了常规共聚酯纤维低拉伸强度的性能瓶颈,扩展了呋喃基共聚酯纤维的应用范围,而且在采用分散染料染色的情况下,具有更高的上染率和优良的分散染料常压可染性,克服了高温染色对纤维品质损害的难题,显著降低了染色时的能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纤维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生物基2,5-呋喃二甲酸基共聚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合成纤维被广泛应用于诸如纺织、生物医药以及农业等多个领域。聚酯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这些领域中常用的聚合物之一,但其为石油基。随着近年来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生物基或部分生物基聚酯的研发方兴未艾,代表性品种有聚乳酸(PLA)、聚羟基脂肪酸酯(PH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等。然而,上述生物基聚酯均为脂肪族,链结构中缺乏刚性环,在强度、耐热性及韧性等方面性能不足。
聚酯的刚性源自对苯二甲酸(PTA),目前无法通过生物路线大规模制备。幸运的是,生物基二元酸-2,5-呋喃二甲酸(FDCA)在结构上与PTA及其相似,因而可作为PTA的合适替代物。FDCA与生物基乙二醇(EG)聚合得到的聚2,5-呋喃二甲酸乙二醇酯(PEF)为全生物基聚酯,发现其力学、热性能与PET相近,且优于上述生物基脂肪族聚酯。
尽管FDCA能够通过生物路线小规模生产,但其价格较PTA而言依然较高。目前更切实可行的策略是用FDCA来部分替代PTA,即制备2,5-呋喃二甲酸基聚酯。通常而言,将其他二酸或二醇引入PET分子链中会破坏原有分子链的规整性,从而阻碍分子链的取向和结晶,最终导致在断裂伸长率增加的同时,共聚酯纤维的拉伸强度下降且低于相同分子量、分子量分布的PET纤维的拉伸强度。例如,将PTA、EG、己二酸与聚乙二醇共聚得到共聚酯并纺成纤维(Textile Research Journal,2015,16,1691-1703),当己二酸的共聚含量达到相对PTA的0.117mol时,其断裂伸长率达186.7%,较PET纤维有所提高,但拉伸强度仅为1.19gf/den(1.05cN/dtex),较PET纤维降低了44.9%。目前,采用2,5-呋喃二甲酸基聚酯来制备纤维的公开报道较少。重要的是,还未见有关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高于相同分子量、分子量分布的PET纤维的2,5-呋喃二甲酸基聚酯纤维的报道。
另一方面,PET纤维因自身亲水性基团的缺乏、高立构规整的链结构以及高结晶度,导致其常压染色上染率低,目前只能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染色。共聚是改善PET纤维染色性能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现有的技术通常是以PET纤维力学性能的牺牲,来提高上染率。例如,将PTA、EG、新戊二醇与间苯二甲酸双羟乙酯-5-磺酸钠共聚得到共聚酯并纺成纤维(The Journal of the Textile Institute,2017,11,1949-1956),当共聚酯中新戊二醇的含量为9mol%时,共聚酯纤维的上染率为95.91%,较PET纤维提高了79.3%,但拉伸强度仅为2.03cN/dtex,较PET纤维降低了36.7%。
综上所述,开发一种上染率、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高于相同分子量、分子量分布的PET纤维的2,5-呋喃二甲酸基聚酯纤维,极具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基2,5-呋喃二甲酸基共聚酯纤维及其制法与应用,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实现前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6046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