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油冷却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59580.1 | 申请日: | 2021-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570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刘向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滨州新拓自然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7/08 | 分类号: | F28D7/08;F28F1/32;F28F9/00;F28F13/12;F28F19/01;F25B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8 | 代理人: | 李斌 |
地址: | 256606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临界 二氧化碳 热泵油 冷却器 | ||
本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油冷却器,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冷却管,所述冷却管由铜材料制成,所述冷却管的形状为U形弯管,所述冷却管的表面套接有若干个散热片;本发明专利通过启动油泵,使油泵对油罐内部的油液进行抽出,之后排入到冷却管的内部,随后油温会通过冷却管的配合传递到散热片的表面,然后使用者可以启动驱动电机,使驱动电机带动扇叶进行转动,之后扇叶会将第一壳体内部的空气进行排出,随后外部的空气通过过滤网过滤进入到第一壳体的内部,外部的空气在快速通过散热片的表面时,会带走散热片大量的热量,从而能够有效对油液进行快速散热,提高了散热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二氧化碳热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油冷却器。
背景技术
二氧化碳热泵就是采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的热泵或空调,普通热泵一般采用氟利昂作为制冷剂,两者的工作原理基本是一样的,都属于蒸汽压缩式,但也稍有不同,二氧化碳热泵属于超临界循环,即在冷凝器端,二氧化碳是不会被冷凝成液体的,而氟利昂冷媒在冷凝器端是被冷凝成液体再节流的。热泵通常先从自然界的空气、水或土壤中获取低品位热能,经过电力做功,然后再向人们提供可被利用的高品位热能。热泵工作工质以前一般为氟利昂,但由于氟利昂对地球大气臭氧有破坏作用,为了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除了提高热泵的制冷系数,有效利用能源以外,各国科学还致力于新型工质的开发,已有替代氟利昂的工质得到应用。二氧化碳的电化学还原是一个利用电能将二氧化碳在电解池阴极还原而将氢氧根离子在电解池阳极氧化为氧气的过程,由于还原二氧化碳需要的活化能较高,这个过程需要加一定高电压后才能实现。而在阴极发生的氢析出反应的程度随电压的增加而加大,会抑制了二氧化碳的还原,故二氧化碳的高效还原需要有合适的催化剂,以致二氧化碳的电化学还原往往是个电催化还原过程。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减排已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已成为国际能源领域研发的热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中主要是减少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排放是我国温室气体的最主要排放源,约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0%。近年来,随着火电装机容量的迅速增多,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排放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还将进一步增加。由于我国能源结构以燃煤发电为主,以及今后对燃煤发电的长期投入,从燃煤烟气中有效的脱除二氧化碳将刻不容缓。在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需对泵内部的油进行循环降温,来达到持续运行的目的。
如发明专利专利号201711449784.6,所公开的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油冷却器,包括承载座,承载座上安装有壳体,承载座和壳体之间连接有卡接机构,壳体内安装有油冷却管;本发明通过油冷却管通入冷却水,将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油进行冷却,热传递面积大,冷却效果好,有效的对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进行保护,同时通过设计橡皮塞,油冷却管的安装和拆卸十分简单,不但保证了密封性,而且将打开冷却水阀门时产生的冲击换挡进行预缓冲,保护冷却管不受损伤,并在卡接机构和弧形缓冲板的作用下,进一步避免在打开阀门时,对整个冷却器造成的冲击损伤,提高使用寿命,具有很好的使用和推广价值。
综上所述,其还是没有能够有效把散热效率最大化,由于其没有将油液进行循环散热,从而使其散热不均匀,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供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油冷却器。
发明专利内容
本发明专利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油冷却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其还是没有能够有效把散热效率最大化,由于其没有将油液进行循环散热,从而使其散热不均匀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专利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滨州新拓自然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滨州新拓自然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5958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