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控制方法、回收系统、汽车和介质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057660.3 | 申请日: | 2021-01-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599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0 |
| 发明(设计)人: | 张明;田飞云;陈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L7/10 | 分类号: | B60L7/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友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3 | 代理人: | 尚志峰 |
| 地址: | 4101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制动 能量 回收 控制 方法 系统 介质 | ||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控制方法、回收系统、汽车和介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制动气压;根据制动气压,确定电子制动比例参数和机械制动比例参数;根据电子制动比例参数和机械制动比例参数,分别控制电子制动装置制动和机械制动装置制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通过确定制动气压,可以比较准确的判断不同的制动踏板的行程信息,进而准确的控制汽车电子制动装置制动和机械制动装置制动,有效的对制动过程进行能量回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控制方法、一种制动能量回收系统、一种汽车和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汽车为了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通常都设置了制动能量回收装置,在驾驶员通过制动踏板进行制动时,制动能量回收装置可以在对汽车进行电制动的同时,把车体的动能转化为电能进行回收。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制动能量回收装置无法准确识别驾驶员的制动意图,为了防止意外情况,保证行驶安全,实际情况下更多使用纯机械制动,很少使用混合制动,影响制动能量回收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控制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的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控制方法,汽车包括:车体,电子制动装置,机械制动装置,电子制动装置,电子制动装置和机械制动装置共同对车体进行制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制动气压;根据制动气压,确定电子制动比例参数和机械制动比例参数;根据电子制动比例参数和机械制动比例参数,分别控制电子制动装置制动和机械制动装置制动。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控制方法,首先获取制动气压。其中,电子制动装置、机械制动装置都置于汽车的车体上,电子制动装置和机械制动装置都可以对车体进行制动。在驾驶员踩下踏板时,车辆的控制装置根据制动气压即可确定制动踏板的踏板行程,并根据得到的制动气压,确定电子制动比例参数和机械制动比例参数,以此确定最佳比例的混合制动,可以在保证汽车行驶安全的前提下,较好地对制动进行能量回收。需要说明的是,采用制动气压确定制动踏板的行程信息,不会对制动踏板本身的设置或移动位置空间造成影响,而且制动气压易于测量,精确度高,长时间使用也能够保持测量的准确,因此可以比较准确的判断不同的制动踏板的行程信息,不会造成误判,进而准确的控制汽车电子制动装置制动和机械制动装置制动,在保证行驶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混合制动的不同制动装置的制动比例,有效的对制动过程进行能量回收。
通常来说,机械制动装置制动,是通过刹车片进行制动,这种方式,汽车本身的动能会转化为热能,最终散发掉。电子制动装置制动,是电子制动装置通过逆变的方式对汽车进行制动,汽车本身的动能会重新转化为电能被存储,实现了能量的回收。其中,机械制动装置制动,可以实现快速急刹,通常用于紧急情况,在此情况下,驾驶员通常会将制动踏板踏到底,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刹车。此外,驾驶员还会经常轻踩踏制动踏板,以实现对汽车降速。因此,驾驶员的不同的制动意图,会表现为制动踏板被踩下的制动踏板的行程信息的不同,进而表现为制动气压的不同。可以理解,通过制动气压控制机械制动比例参数和电子制动比例参数,并进一步控制电子制动装置制动和机械制动装置制动,可以有效的根据驾驶员的制动意图,进行合理有效的混合制动。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方案中的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控制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5766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