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材料摩擦异响试验台拉力橡胶式蓄能机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54255.6 | 申请日: | 2021-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837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发明(设计)人: | 梁天福;李沛然;佘扬佳;谭成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9/02 | 分类号: | G01N19/02;G01N29/14;G01N29/22;F03G1/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范淑萍 |
地址: | 401122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材料 摩擦 试验台 拉力 橡胶 蓄能 机构 | ||
本发明涉及摩擦异响实验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材料摩擦异响试验台拉力橡胶式蓄能机构,包括机架、支撑台、运动台、蓄能单元和载物台,运动台滑动设置于支撑台上,蓄能单元包括橡胶条、牵引件和蓄能块,橡胶条通过牵引件与蓄能块连接,蓄能块位于运动台与载物台之间。采用本技术方案时,能够较为准确地测量材料对摩擦时的粘滑现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摩擦异响实验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材料摩擦异响试验台拉力橡胶式蓄能机构。
背景技术
异响是由于两个部件之间相对运动超过一个临界值而产生的噪声,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品质要求的提高,汽车异响控制已成为汽车沿发的关键内容之一。摩擦异响是汽车上常见且难以解决的异响问题,摩擦异响产生的原因是材料摩擦时的粘滑现象,对材料摩擦时的粘滑现象进行评估即可评估材料的摩擦异响风险。
目前的测试方法是将其中一个样件固定在支撑台上,另一个样件固定在上方压块上,压块将两个样件压紧,同时通过支撑台的往复运动来实现样件间的摩擦,进而测试摩擦时的摩擦系数,噪音等参量,评估材料对的摩擦异响性能。由于在测试得到的摩擦系数等特征中无法有效地发现粘滑现象,影响对材料对摩擦异响性能的评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较为准确测量样件之间的摩擦力的拉力橡胶式蓄能机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材料摩擦异响试验台拉力橡胶式蓄能机构,包括机架、支撑台、运动台、蓄能单元和载物台,运动台滑动设置于支撑台上,蓄能单元包括橡胶条、牵引件和蓄能块,橡胶条通过牵引件与蓄能块连接,蓄能块位于运动台与载物台之间。
本方案的技术效果是:在材料对摩擦产生粘滑时,在粘滞过程中,蓄能机构会集聚能量,在滑动过程中,蓄能机构会释放能量,使得粘滑现象发生时测试的摩擦系数出现明显的粘滑特征,通过对粘滑现象的特征进行评估,可以评估材料对摩擦时的异响性能。
进一步的,还包括缓推单元,缓推单元包括支撑杆、套管、输出轴、气缸和弹性件,支撑杆呈“几”字形,套管的一端封闭,且该端通过支撑杆与运动台连接,输出轴滑动设置于套管内,且输出轴上设有卡槽;套管的内侧壁上设有凹腔,凹腔内滑动设置有呈“冖”形的卡块,卡块通过弹性件与凹腔的底部连接;气缸固定设置于机架上,机架上固定有筒体,气缸的输出轴的自由端穿过筒体且连接有磁铁,卡块能移动至磁铁上方,气缸的输出轴上连接有滑块,滑块滑动设置于筒体内,筒体上连接有波纹管,波纹管的自由端对准支撑台的上表面。本方案的技术效果是:在对样件之间的摩擦进行测试时,输出轴伸长的过程中与卡块接触并通过卡块推动套管、支撑杆、运动台、蓄能块和载物台移动,使载物台上的样件和压块上的样件进行均匀摩擦,便于精准计算异响位移;
运动台和蓄能块移动的过程中通过牵引件带动橡胶条伸长;当套管移动至磁铁上方、同时输出轴即将伸长至极限状态时,启动气缸,气缸输出轴伸长的过程中带动磁铁向上移动,当磁铁与卡块靠近时,卡块在磁铁的吸附作用下与输出轴分离,输出轴不再作用于套管,输出轴在套管内减速伸长直至伸长至极限状态,然后反向加速收缩并逐步提高速度至匀速收缩;
气缸的输出轴伸长的过程中带动滑块于筒体内滑动,产生的气流经波纹管喷出作用于支撑台的上表面,便于对样件和支撑台之间摩擦产生的热量进行消除,有利于精准计算异响位移。
输出轴在套管内减速伸长的过程中,由于输出轴与卡块分离,所以输出轴不再作用于运动台,从而保证不会将输出轴换向过程中产生的顿挫传递至运动台上,运动台平缓的移动有利于准确测量样件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有利于提高样件摩擦性能的判定,即便于精准计算异响位移;
输出轴在套管内减速伸长后反向收缩的过程中,运动台和蓄能块在橡胶条的拉力作用下反向移动,关闭气缸后,气缸输出轴收缩的过程中带动磁铁远离卡块,磁铁不再吸附卡块,卡块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复位;当输出轴再次与卡块接触时,输出轴和卡块均处于移动状态,接触后输出轴能通过卡块带动套管、支撑杆、运动台、蓄能块和载物台反向移动,对样件之间的摩擦进行测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542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