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仔猪的红薯渣发酵饲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51464.5 | 申请日: | 2021-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709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胡著然;王丽荣;樊梅娜;张修;单嘉劲;吴敏;张国珍;刘新玲;张文娟;申小冉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碧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K50/30 | 分类号: | A23K50/30;A23K10/12;A23K10/37;A23K20/163;A23K20/20;A23K20/26;A23K50/60 |
代理公司: | 济南宝宸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97 | 代理人: | 徐健 |
地址: | 271400 山东省泰安***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仔猪 红薯 发酵饲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提供一种用于仔猪的红薯渣发酵饲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饲料技术领域,饲料由发酵底物经复合活菌制剂发酵而成,所述发酵底物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豆粕为25‑35%、红薯渣为45‑55%、麸皮为15‑23%、(NH4)2SO4为1.5‑2.5%、葡萄糖为0.4‑0.6%、KH2PO4为0.3‑0.5%、MnSO4为0.1‑0.2%,所述复合活菌制剂由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组成。本发明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开发红薯渣为高价值的特色生物饲料,对缓解饲料资源短缺现状,实现废弃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且复合菌株发酵效果优于单菌株发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饲料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仔猪的红薯渣发酵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红薯生产国,红薯在生产淀粉或是粉条的过程中,每100kg鲜薯约产生75kg红薯渣,红薯渣中主要含有纤维素和完全提取的淀粉以及少量的维生素、矿物质等。由于红薯加工周期短、季节性强、产量大且红薯渣含水量较高,因此,大量产生的红薯渣若不能及时利用,就会很快的腐烂变质,从而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由于红薯渣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直接饲喂动物易造成腹泻,且新鲜红薯渣含水量高,不便于储存和运输,这些红薯渣大部分被露天堆积或野外倾倒,腐败变质产生恶臭,从而造成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为解决这一难题,有些地方消耗大量的热能将红薯渣蒸煮或烘干后作为动物饲料,也有些地方则利用红薯渣提取果胶、制备膳食纤维、生产纤维素制品等。但这些利用方式都面临着成本高、效率低、产生废渣、污染环境、难以实现工业化等问题。
随着我国动物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动物的数量越来越多,饲料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我国粮食供需平衡关系较为薄弱,用于饲料生产的粮食占粮食重量的百分之四十,粮食与饲料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发酵饲料通过微生物的自身代谢活动,能够提高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增加饲料养分消化率,降低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促进动物体的生长,且微生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有益菌及其代谢产物,能够抑制肠道内部分有害菌的生长,通过竞争性占位阻止有害菌在肠道上的定植作用,增加肠道免疫屏障作用,减缓腹泻,改善肠道环境健康。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存问题提供一种用于仔猪的红薯渣发酵饲料及其制备方法,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开发红薯渣为高价值的特色生物饲料,对缓解饲料资源短缺现状,实现废弃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且复合菌株发酵效果优于单菌株发酵。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仔猪的红薯渣发酵饲料,由发酵底物经复合活菌制剂发酵而成,所述复合活菌剂的体积用量为发酵底物重量的4%;
所述发酵底物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
豆粕为25-35%、红薯渣为45-55%、麸皮为15-23%、(NH4)2SO4为1.5-2.5%、葡萄糖为0.4-0.6%、KH2PO4为0.3-0.5%、MnSO4为0.1-0.2%;
所述复合活菌制剂由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组成。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发酵底物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
豆粕为30%、红薯渣为50%、麸皮为17%、(NH4)2SO4为2%、葡萄糖为0.5%、KH2PO4为0.4%、MnSO4为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碧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碧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514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止血用牵拉闭合冲击注液监视器
- 下一篇:一种耦合微生物附着层的新型浮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