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RDK立体视检测系统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50368.9 | 申请日: | 2021-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675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发明(设计)人: | 阎丽;褚航;林岩平;朱敏侨;逄莎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诺以德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13/125 | 分类号: | H04N13/125;H04N13/128;H04N13/15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张金福 |
地址: | 510260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rdk 立体 检测 系统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一种RDK立体视检测系统及其使用方法,解决了现有立体视检测方式中图形设计的复杂度高、检测处理机械及单一的问题,利用RDK随机Gabor斑闪烁模型生成视差图像信号,其轮廓构成人眼可识别形状,避免常规检测图形设计复杂度高的缺陷;利用状态变换模块将视差图像信号以若干种状态变换,并利用噪声生成器生成噪声,左右眼通过分辨观察信号的凹凸情况,输出立体视功能检测结果,立体视功能的检测互不影响,将观测、调节、处理集成为一个系统,检测处理过程灵活,解决了现有立体视检测方式中检测图形设计的复杂度高、检测处理过于机械以及单一的问题,提升立体视检测处理的灵活性,提高立体视功能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眼科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RDK立体视检测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立体视是视觉器官对周围物体远近、深浅、高低三维空间位置的分辨感知能力,是建立在双眼同时视和融合功能基础上的独立的高级双眼视功能,由于两眼水平分开,物体在左右眼视网膜成像,形成微小的不对应差别,即双眼视差,并由此产生立体视觉。
立体视的获得依赖于准确协调的眼球问题及双眼的黄斑中心凹注视,立体视锐度是分辨双眼视网膜影像间最小的水平视差(零视差)的能力,单位是角秒,一个人被测得的立体视锐度越小,其立体视功能越好,目前,国内对立体视功能的检测方法包括远距离立体视检测、中距离立体视检测及近距离立体视检测,2009年8月,杨小梅,胡雪篱,郎卫华等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上公开发表“两种随机点立体视检查法在临床应用比较(27(008):875-876)”的文章,文章中比较了颜少明等研制的立体视觉检查图与金贵昌等研制的立体视觉检查图的临床应用,属于近距离立体视的定量检查手段,是相对动态的立体视,也提供了深度信息,但是检测图形设计的复杂度高以及检测处理过于机械,导致被检测者难以辨认,造成立体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低的后果。
另一方面,现有立体视的检测大多通过单一眼睛逐次检测,在评价立体视时比较片面,进一步拉低了立体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立体视检测方式中检测图形设计的复杂度高、检测处理过于机械以及单一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RDK立体视检测系统及其使用方法,提升立体视检测处理的灵活性,提高立体视功能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RDK立体视检测系统,包括:
RDK随机Gabor斑闪烁模型,用于生成视差图像信号,视差图像信号的轮廓构成人眼可识别形状;
噪声生成器,用于生成干扰视差图像信号的噪声,所述噪声生成器生成的噪声包括一级噪声、二级噪声及三级噪声;
对比度设定模块,用于设定视差图像信号的对比度及视差图像信号加噪声的对比度;
状态变换模块,用于将RDK随机Gabor斑闪烁模型生成的视差图像信号以若干种状态变换;
双眼视差分级设定模块,将双眼视差由高到低依次设定划分为若干个等级;
偏振显示器,用于显示视差图像信号及加噪声的视差图像信号;
偏振观测器,用于用户在进行立体视检测时,观测视差图像信号及加噪声的视差图像信号轮廓构成的人眼可识别形状;
统计模块,用于统计用户人眼观测分辨到的观测到视差图像信号轮廓构成人眼可识别形状的立体视凹凸状态情况;
比较判断模块,根据用户分辨的立体视凹凸状态情况,用于判断分辨的立体视凹凸状态情况对应的用户双眼视差是否符合要求;
噪声遍历判断模块,用于判断视差图像信号所加噪声的噪声级别是否已遍历一级噪声、二级噪声及三级噪声;
立体视检测输出模块,用于输出立体视的检测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诺以德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诺以德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5036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