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IT供电系统漏电危险检测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50307.2 | 申请日: | 2021-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783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申英强;刘逸飞;刘逸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申(宁波)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52 | 分类号: | G01R31/52;H02H3/32;H02H3/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4 | 代理人: | 王贤义 |
地址: | 3151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it 供电系统 漏电 危险 检测器 | ||
本发明公开并提供了一种在无人体触电的情况下计算可能通过人体的电流值,在电流值超过人体安全值时,可报警,断电,或先报警后断电,能有效防止人体遭受可能带来受伤的电击的IT供电系统的漏电危险检测器。本发明通过二极管,限流电阻200k及分压电阻Ra,稳压管及光耦,采样火线与PE间的电流。当电流上升导致分压电阻Ra电压上升,从而触发光耦导通,通过CPU对光耦信号的处理,触发ELCB激活电路电阻及接点电连接在ELCB的出入端,产生不平衡电流,断电及报警。电流值控制在2ma或厂商没设计的安全值内。本发明应用于IT供电系统的漏电危险检测的技术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漏电危险检测器,特别涉及一种用于IT供电系统的漏电危险检测器。
背景技术
在TNS供电系统中,火线对地的电流是无法控制的,只靠漏电断路器(ELCB)作保护,超过安全值即断电保护,但若ELCB 因故失效,漏电电流即无法控制,电击意外随即发生。而IT系统因零线不接入地线,火线对地没有电流或电流非常少,可能低至0.01ma,好处是接地的外壳首次漏电不会导致触电,缺点是如果有两个外壳在不同相位漏电,容易造成异相电,安装ELCB也无法检测。因此目前急需研发出一种用于IT 供电系统的漏电危险检测器,以保证IT 供电系统的用电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在无人体触电的情况下计算可能通过人体的电流值,在电流值超过人体安全值时,可报警,断电,或先报警后断电,能有效防止人体遭受可能带来受伤的电击的IT供电系统的漏电危险检测器。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IT供电系统漏电危险检测器包括控制器CPU、断电模块、报警模块、第一反向二极管D1、第一限流电阻、第一分压电阻R1、第一稳压二极管D2、第一光耦QC1、第二反向二极管D3、第二限流电阻、第二分压电阻R2、第二稳压二极管D4、第二光耦QC2;所述第一反向二极管D1的负极与零线连接,所述第一反向二极管D1的正极与所述第一限流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限流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D2的正极与所述第一光耦QC1的发射极正极连接,所述第一光耦QC1的发射极负极与保护地线PE连接,所述第一分压电阻R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分压电阻R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光耦QC1的发射极负极连接;所述第二反向二极管D3的正极与第一火线连接,所述第二反向二极管D3的负极与所述第二限流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限流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D4的正极与所述第二光耦QC2的发射极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光耦QC2的发射极负极与所述保护地线PE连接,所述第二分压电阻R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分压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光耦QC2的发射极负极连接;所述第一光耦QC1的接收端、所述第二光耦QC2的接收端、所述断电模块以及报警模块均与所述控制器CPU连接。
进一步,所述IT供电系统漏电危险检测器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CPU连接的AC-DC转换模块,所述AC-DC转换模块接入零线和第一火线。
进一步,所述IT供电系统漏电危险检测器还包括第三反向二极管D5、第三限流电阻、第三分压电阻R3、第三稳压二极管D6、第三光耦QC3;所述第三反向二极管D5的正极与第二火线连接,所述第三反向二极管D5的负极与所述第三限流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限流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稳压二极管D6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稳压二极管D6的正极与所述第三光耦QC3的发射极正极连接,所述第三光耦QC3的发射极负极与所述保护地线PE连接,所述第三分压电阻R3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稳压二极管D6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分压电阻R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光耦QC3的发射极负极连接;所述所述第三光耦QC3的接收端与所述控制器CPU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申(宁波)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申(宁波)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503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