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锚杆支护结构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049478.3 | 申请日: | 2021-01-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799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 发明(设计)人: | 任青阳;卞林林;陈斌;祁昌龙;杨茂静;彭子健;钟胜;姜来;王奔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2D5/74 | 分类号: | E02D5/74;E02D17/20 | 
| 代理公司: | 重庆乾乙律师事务所 50235 | 代理人: | 侯春乐;李剑锋 | 
| 地址: | 40007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支护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锚杆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锚杆、螺母、锚固垫块、套筒、2个矩形压板、多个第一弹簧和多个第二弹簧;其中所述锚杆、螺母、锚固垫块、2个矩形压板和多个第二弹簧组成纵向让压机构,以适应岩体的纵向变形;而锚固垫块、套筒和多个第一弹簧组成横向让压机构,以适应岩体的横向变形。采用本发明所述的锚杆支护结构,能同时适应岩体的纵向和横向变形,恢复性好,还能用于地震地带的边坡支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边坡支护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锚杆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锚杆支护是指在边坡、岩土深基坑等地表工程及隧道、采场等地下硐室施工中采用的一种加固支护方式,特别是在边坡支护领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被广泛推广应用。对于一些高应力软岩或者可能产生大变形的边坡支护工程中,要求支护结构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以适应岩体的变形,吸收变形能量,减少滑坡等地质损害。现有技术中的锚杆支护结构具有一定的变性能力,但是其变形是单向的,当岩体变形力降低或消除时,支护结构无法恢复初始紧固力,造成锚杆支护结构松动,失去支护能力,同时,由于上述原因,现有技术的锚杆支护结构也无法适应岩体震动,不适用于地震带附近的边坡支护;另一方面,现有技术中的锚杆支护结构通常只能适应沿锚杆纵向的岩体变形,并不能适应横向的变形,其适应能力有限,支护效果不理想。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锚杆支护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锚杆支护不能适应横向变形、恢复性差、不抗震的问题。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锚杆支护结构,其创新点在于:包括锚杆、螺母、锚固垫块、套筒、2个矩形压板和多个第一弹簧;所述锚固垫块中部的顶面上设置有矩形凹槽,所述锚固垫块中部的底面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的轴向与所述锚固垫块的底面垂直,所述通孔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盲孔,所述盲孔的轴向沿所述通孔的径向设置,多个所述盲孔沿所述通孔的周向均布,所述盲孔的直径与所述第一弹簧的外径匹配;所述套筒的内径与所述锚杆的外径匹配,所述套筒的外径小于所述通孔的直径;
多个所述第一弹簧分别套装在多个所述盲孔内,所述套筒套装在所述通孔内,所述第一弹簧的外端与所述套筒的外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保持压缩状态;
2个所述矩形压板均设置在所述矩形凹槽内,所述矩形压板的初始状态与所述锚固垫块的底面平行设置,2个所述矩形压板沿矩形凹槽的左右方向排列,矩形压板的侧边设置有圆弧槽,2个矩形压板的圆弧槽开口相对,2个所述圆弧槽均与所述通孔位置相对,所述圆弧槽的直径大于所述锚杆的直径;单个所述矩形压板的中部设置有铰轴,所述铰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矩形凹槽的前后侧壁铰接连接,所述矩形压板能绕所述铰轴转动,所述矩形压板与所述矩形凹槽的底面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二弹簧,多个所述第二弹簧均布在所述铰轴的两侧,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二弹簧为压缩状态;
所述锚杆套装在所述套筒内,所述锚杆套装在2个所述圆弧槽内,所述锚杆的上部设置有螺纹段,所述螺母套装在所述螺纹段上,所述螺母的下侧面与2个所述矩形压板的上侧面均保持接触。
作为优化,所述第一弹簧有4个,所述盲孔有4个。
本发明的原理如下:
现有技术中,锚杆支护通常由锚杆、锚杆垫板和螺母组成,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申请对锚杆垫板进行了创新和改进:事实上,本申请中所述的锚固垫块、套筒、矩形压板、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共同构成了新的锚杆垫板,其中,锚杆、螺母、锚固垫块、矩形压板和第二弹簧组成纵向让压机构,而套筒、第一弹簧和锚固垫块组成横向让压机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交通大学,未经重庆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4947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