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挠式显示设备与可携式电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48897.5 | 申请日: | 2021-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642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1 |
发明(设计)人: | 温峻宏;陈俊贤;孙惠平;阙延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6 | 分类号: | G06F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宋兴;臧建明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市***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挠式 显示 设备 可携式 电子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挠式显示设备与可携式电子装置,可挠式显示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框架以及可挠屏幕。第二壳体可移动地组装于第一壳体而形成抽屉式组态,以使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滑动而在抽出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换。框架可移动地组装于第二壳体。可挠屏幕具有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且包括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第一端连接于第一壳体,第二端连接于框架。在收合状态时,可挠屏幕呈弯折而使第二显示区收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内。从收合状态至抽出状态的转换过程中,第二壳体从第一壳体抽出且带动框架同向移动,以展开摊平第二显示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挠式显示设备以及可携式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可挠式显示技术逐渐发展成熟且被认为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一般而言,可挠式显示技术包含电子纸、可挠式OLED等。再者,因应可携式电子装置在显示设备上对于弯曲、折叠、延展等机能的需求,可挠式显示技术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应用非常多元。同时,随着可挠式材料在电子显示领域的应用,使得电子显示设备既可以在伸展时以较大面积显示,又可以根据需要折叠以利于携带或减少其所占用的空间。
然而,对应于可挠式显示设备上的装置机构的伸展与折叠,可挠式显示设备上的可挠(柔性)显示面板也会因其可挠特性而对应地产生形状、尺寸的变化而造成皱折。因此,业内需对现有的可挠式显示设备的机构进行改进,以适应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一种可挠式显示设备以及可携式电子装置,用以配合可挠屏幕(flexible display)的开阖需求。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挠式显示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框架以及可挠屏幕。第二壳体可移动地组装于第一壳体而形成抽屉式组态(drawer configuration),以使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滑动而在抽出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换。框架可移动地组装于第二壳体。可挠屏幕具有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且包括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第一端连接于第一壳体,第二端连接于框架。在收合状态时,第一显示区暴露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外,且可挠屏幕呈弯折而使第二显示区收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内。从收合状态至抽出状态的转换过程中,第二壳体从第一壳体抽出且带动框架同向移动,以展开摊平第二显示区,从抽出状态至收合状态的转换过程中,第二壳体收合于第一壳体且带动框架同向移动,以将第二显示区收合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内。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主机以及上述的可挠式显示设备。所述可挠式显示设备枢接于主机且适于相对于主机展开或闭合。
一般来说,可挠式显示设备容易在弯折时面临到其内侧面受挤压或皱折等不良状态出现并因此受损。基于上述,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挠式显示设备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其中可挠式显示设备对应于可挠屏幕的可挠特性而设置能对应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框架,其中可挠屏幕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壳体与框架,通过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滑动而在抽出状态与收合状态的转换过程中,可挠屏幕能被框架带动,而使第二显示区收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内或是展开摊平第二显示区。据此,可挠式显示设备能在抽出第二壳体时形成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的较大面积显示,又可以根据需要收合第二壳体而收纳第二显示区,有利于携带与减少其所占用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可挠式显示设备的立体图;
图1B是图1A的可挠式显示设备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图1A的可挠式显示设备的另一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图1A的可挠式显示设备的拆解图;
图4A是图1A的可挠式显示设备的仰视图;
图4B是图2的可挠式显示设备的仰视图;
图4C是图4A的可挠式显示设备于另一视角的局部示意图;
图5A是图1A的可挠式显示设备的局部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宏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宏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4889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