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入耳检测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45976.0 | 申请日: | 2021-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668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发明(设计)人: | 李伯阳;余仕湖;李成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新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25/00 | 分类号: | H04R25/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精诚新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18 | 代理人: | 何家富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火炬***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入耳 检测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入耳检测方法及系统,该系统中包括耳道内麦克风、耳道外麦克风、授话器和处理器;耳道内麦克风用于获取耳道内声音后发送至处理器;耳道外麦克风用于获取耳道外声音后发送至处理器;授话器用于播放声音;处理器通过控制授话器发出不同频率的纯音信号后,通过对接收的耳道内麦克风和耳道外麦克风的信号强度进行差异进行计算,从而判断佩戴情况。本发明不需要引入其他类型传感器,仅利用助听器本身必备的声学系统,降低了系统设计的复杂性,实现了对原本声学系统较大的复用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入耳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入耳检测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助听器或者辅听设备作为一种放大声音的耳机装置,由于其放大声音的特性使得其在用户未佩戴、产品处于开放空间状态下时很容易出现啸叫的现象,这种啸叫声对用户及其周围的人而言很不友好。因此,如果能够在助听器上实现入耳检测功能,当判断用户当前处于未佩戴状态时降低或者关闭放大功能,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的困扰。
入耳检测功能在TWS耳机上日趋流行,它能够较好的判定用户是否处于佩戴耳机的状态,从而让耳机合理的在待机与工作状态之间切换。当前TWS耳机上的入耳检测方法通常依赖于距离传感器、光线传感器等硬件器件,不仅增加成本,也增加了产品的体积与设计的复杂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入耳检测方法及系统。
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入耳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接收用于获取耳道内声音的耳道内麦克风发送的第一声音信号和用于获取外部声音的耳道外麦克风发送的第二声音信号;
S2:根据接收的第一声音信号和第二声音信号提取第一声音信号和第二声音信号的信号强度,分别记为FA1和FA2;
S3:判断(FA2–FA1)/FA2大于或等于第一差异阈值是否成立,如果是,进入S4;否则,输出未佩戴;
S4:控制授话器发出8000Hz、40dBSPL的纯音信号,时长200ms;
S5:分别接收耳道内麦克风和耳道外麦克风在授话器发出8000Hz、40dBSPL的纯音信号下的输入信号,并提取对应的信号强度,分别记为F8K1和F8K2;
S6:判断(F8K1–F8K2)/F8K1大于或等于第二差异阈值是否成立,如果是,进入S7;否则,输出未佩戴;
S7:控制授话器发出200Hz、50dBSPL的纯音信号,时长200ms;
S8:分别接收耳道内麦克风和耳道外麦克风在授话器发出200Hz、50dBSPL的纯音信号下的输入信号,并提取对应的信号强度,分别记为F2001和F2002;
S9:判断(F2001–F2002)/F2001大于或等于第三差异阈值是否成立,如果是,输出正常佩戴;否则,输出佩戴不到位。
进一步的,信号强度的提取方法为:将声音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后,得到声音信号的频域信号,在声音信号的频域信号中分别取多个频率对应的信号强度的平均值作为声音信号的信号强度。
进一步的,多个频率分别为:250Hz、500Hz、1000Hz、2000Hz、3000Hz和4000Hz。
进一步的,第一差异阈值为20%。
进一步的,第二差异阈值为25%。
进一步的,第三差异阈值为4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新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新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4597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