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氧化铜无纺布折叠口罩的生产工艺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043151.5 | 申请日: | 2021-0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066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 发明(设计)人: | 徐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戴金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41D13/11 | 分类号: | A41D13/11;A41D31/02;A41D31/12;A41D31/30;D06M11/42 |
| 代理公司: | 安徽盛世金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96 | 代理人: | 宋萍 |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化铜 无纺布 折叠 口罩 生产工艺 | ||
本申请涉及口罩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含氧化铜无纺布折叠口罩的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S1、材料消毒,输送并消毒外层面料、中间层面料以及内层面料;S2、复合面料,复合加工由含氧化铜无纺布制成的外层面料,然后将外层面料、中间层面料与内层面料通过圆辊热熔压合;S3、模切面料,对复合制成的面料进行模切;S4、焊接耳带,将耳带焊接在模切制成的面料上,得到成品口罩;S5、下料;S6、检验。本申请具有减小口罩上病毒对人的二次传播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口罩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含氧化铜无纺布折叠口罩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冠状病毒疫情的屡次出现,人们对于口罩的功能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现有技术中,口罩多采用一层或者多层非织造布复合制作而成,主要生产工艺包括熔喷、纺粘、热风或者针刺等,具有抵抗液体、过滤颗粒物和细菌等效用,是一种医疗防护用纺织品。对于口罩的生产工艺,如公布号为CN111387586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口罩及口罩生产工艺,其中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材料复合:将外层面料、中间层面料和内层面料通过圆辊热熔压合成面罩本体材料,同时将耳带材料通过圆辊热熔压合在中间层面料和内层面料之间,耳带材料位于面罩本体的两侧,得到复合材料;材料对折:将复合材料沿中线进行对折重叠;脸部焊合:以对折线为起点,将对折后的复合材料进行圆辊热熔压合;成品模切;成品分离。该口罩生产工艺提高了耳带与面罩本体的粘结效率,但是,其生产出来的口罩产品不具有抗病毒的效果,容易在口罩表面附着病毒,造成人与病毒的二次传播。
发明内容
为了减小口罩上病毒对人的二次传播,本申请提供一种含氧化铜无纺布折叠口罩的生产工艺。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含氧化铜无纺布折叠口罩的生产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含氧化铜无纺布折叠口罩的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S1、材料消毒,输送并消毒外层面料、中间层面料以及内层面料;S2、复合面料,复合加工由含氧化铜无纺布制成的外层面料,然后将外层面料、中间层面料与内层面料通过圆辊热熔压合;S3、模切面料,对复合制成的面料进行模切;S4、焊接耳带,将耳带焊接在模切制成的面料上,得到成品口罩;S5、下料;S6、检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制成的成品口罩外层面料为含有氧化铜的无纺布,无纺布具有吸湿性,使得口罩外表面上电离产生的二价铜离子,对附着在口罩外侧的病毒具有灭杀效果,从而具有减小人体被口罩上病毒二次传播的效果,安全性更高。
优选的,在步骤S2中,复合加工由含氧化铜无纺布制成的外层面料的步骤包括:S21、输送无纺布;S22、在无纺布上侧鼓动空气,形成平行于无纺布的气流,并在无纺布下侧放置含有氧化铜粉末的放置盘;S23、加热无纺布;S24、将另一层厚度为0.5mm的无纺布面料与上述步骤中制得的含有氧化铜的无纺布上表面热熔压合,制成外层面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步骤S22中,无纺布上形成气流,使得无纺布上侧的气压减小,从而使得无纺布上下形成气压差,使得放置盘上的氧化铜粉末在气压差的作用下附着在无纺布,附着较为均匀。
优选的,在步骤S2中,复合加工由含氧化铜无纺布制成的外层面料的步骤包括:S21、输送无纺布;S22、在无纺布下侧鼓动空气,形成平行于无纺布的气流,并在无纺布上侧放置用于筛出氧化铜粉末的筛粉器;S23、加热无纺布;S24、将另一层厚度为0.5mm的无纺布面料与上述步骤中制得的含有氧化铜的无纺布上表面热熔压合,制成外层面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无纺布上侧放置筛粉器,下侧通过气流,使得均匀筛落在无纺布上表面的氧化铜粉末在气压差的作用下与无纺布表面嵌合紧固,减少后续工序中氧化铜颗粒的流失。
优选的,所述筛粉器包括筛筒、固定于所述筛筒上的振动电机、套设于所述筛筒上并与之固定的加热套,所述筛筒底面开设有均匀分布的筛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戴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合肥戴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431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