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棚火龙果套种凤梨高效高产栽培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39954.3 | 申请日: | 2021-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554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发明(设计)人: | 李胜;杜培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阆中优果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22/05 | 分类号: | A01G22/05;A01G13/00;A01G9/12;A01G9/029;A01G7/06;A01C21/00;A01B79/02;C05G1/00;C05G5/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374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棚 火龙果 套种 凤梨 高效 高产 栽培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大棚火龙果套种凤梨高效高产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1)整地;2)种植规格确定;3)种苗处理;4)种植方法;5)施工方法;6)田间管理,本技术方案通过设定凤梨与火龙果两者之间的行距与柱距,配套合理套种栽培技术等措施,使土地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抑制杂草生长,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便于管护,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作套种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大棚火龙果套种凤梨高效高产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间作套种选择形态特征和生育特征对应互补的作物,充分利用水土光热等自然资源,提高光能、水分和土地利用率的一种种植方式,该方式不仅可以涵养水分,保持土壤养分,而且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而凤梨属凤梨科凤梨属,又名王梨、黄梨,为多年生单子叶常绿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一带的热带雨林地区。我国引种,目前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海南、福建、云南等省。
凤梨营养丰富,其成分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B1、B2、C、蛋白质分解酵素及钙、磷、铁、有机酸类、尼克酸等,其中维生素C含量最高。凤梨味甘、微酸、性微寒,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小便的功效,可用于伤暑、身热烦渴、腹中痞闷、消化不良、小便不利、头昏眼花等症。凤梨酸甜可口,深受大众喜爱。
而火龙果,又称红龙果、龙珠果、仙蜜果、玉龙果。仙人掌科、量天尺属植物。果实呈椭圆形,直径10-12厘米,外观为红色或黄色,有绿色圆角三角形的叶状体,白色、红色或黄色果肉,具有黑色种子的水果。
火龙果为热带、亚热带水果,喜光耐阴、耐热耐旱、喜肥耐瘠。在温暖湿润、光线充足的环境下生长迅速。其茎贴在岩石上亦可生长,植株抗风力极强,只要支架牢固可抗台风。
火龙果性甘平,主要营养成分有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B2、维生素B3、维生素C、铁、磷、钙、镁、钾等。富含大量果肉纤维,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他命B1、B2、B3、B12、C等,果核内(黑色芝麻之种子)更含有丰富的钙、磷、铁等矿物质及各种酶、白蛋白、纤维质及高浓度天然色素花青素(尤以红肉为最)。火龙果的果肉的糖分以葡萄糖为主,属于天然葡萄糖,容易吸收。火龙果味甜,多汁,深受大众欢迎。
火龙果的种植间距大,空间利用率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为了有效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实现农民增收,改良果园土壤理化结构,鉴于火龙果、凤梨有相同的环境适应性,可以进行间作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收益,实现农民增收,改良土样理化结构,促进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基于此,研究并开发大棚火龙果套种凤梨高效高产栽培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之一的缺陷,通过设定凤梨与火龙果两者之间的行距与柱距,配套合理套种栽培技术等措施,使土地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抑制杂草生长,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便于管护,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等技术问题。
本技术方案还提供大棚火龙果套种凤梨高效高产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1)整地:
在大棚内土地进行起垄操作,垄高20-25cm,垄宽100-105cm,垄与垄中心间距为180cm;
2)种植规格:
火龙果采用立柱单排架式栽培,立柱建立在垄的中间,植株设置为2.3m,株距41-47cm;
火龙果种植在垄的立柱处,立柱按株距1.9-2.5m,行距2.3-2.7m建立;
凤梨种植在火龙果两边的垄上,双行株行距为20×50cm,畦与畦沟宽1.5m;三行株行距为25×45cm,畦与畦沟宽2m;
3)种苗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阆中优果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四川阆中优果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3995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