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Fano共振的侧边耦合波导谐振腔的溶液浓度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34162.7 | 申请日: | 2021-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813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发明(设计)人: | 田赫;刘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41 | 分类号: | G01N21/41;G01N21/01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哈科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23101 | 代理人: | 吴振刚 |
地址: | 150040 黑龙江省哈尔***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fano 共振 侧边 耦合 波导 谐振腔 溶液 浓度 传感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Fano共振的侧边耦合波导谐振腔的溶液浓度传感器,包括基底层、金属层、直波导、金属挡板、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所述的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中均填充待测溶液,所述的直波导中填充空气。当入射光波长是第一谐振腔的共振波长时,激发表面等离子激元,表面等离子激元由直波导耦合到第一谐振腔,然后耦合进入第二谐振腔,再耦合进入第一谐振腔,再耦合进入直波导并输出,第一和第二谐振腔为产生Fano共振提供窄带的离散态,直波导结合金属挡板为产生Fano共振提供宽带的连续态,离散态与连续态的干涉产生Fano共振。本发明结构简单、响应快,减小了器件的体积,实现小型化、高集成度的微纳光学传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器件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Fano共振的侧边耦合波导谐振腔的溶液浓度传感器。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光学器件的小型化、高集成化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在更小的尺度上实现光子器件的集成化已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由于光学衍射极限的存在,传统的光学器件的发展遇到了瓶颈。
表面等离子激元(SPPs)是入射电磁波与自由电子在金属-介质界面耦合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光学现象,能够突破传统光学衍射极限,为纳米光子器件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Fano共振由窄带的离散态和宽带的连续态干涉形成,相比传统的洛伦兹共振,Fano共振呈现尖锐且不对称的共振线型,对结构参数及周围环境异常敏感,因此,Fano共振在生物传感、全光开关、滤波器、慢光传输、电磁诱导透明等方面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纳米光子学的研究热点。传统的光学溶液浓度传感器存在着结构复杂、体积大、响应慢等问题,且无法突破传统的光学衍射极限,因此,不能实现波长尺度或小于波长尺度的光波传输和操控,限制了传感器的小型化和集成化。
发明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Fano共振的侧边耦合波导谐振腔的溶液浓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折射率与浓度成线性关系的溶液的浓度,克服了传统光学溶液浓度传感器结构复杂、响应慢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Fano共振的侧边耦合波导谐振腔的溶液浓度传感器,包括基底层、金属层、直波导、金属挡板、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所述的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中均填充待测溶液,所述的直波导中填充空气,金属层位于基底层上部,直波导、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分别安装于金属层内,入射光从直波导左侧的光入射端入射,从直波导右侧的光出射端出射,入射光为红外波段光,第一谐振腔为一个平行于直波导的矩形腔,第二谐振腔为开口向右侧的半圆环型腔,第一谐振腔位于第二谐振腔和直波导的之间,金属挡板位于直波导的几何中心位置,金属挡板的几何中心、第一谐振腔的几何中心、第二谐振腔的圆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该直线与直波导垂直;当入射光波长是第一谐振腔的共振波长时,激发表面等离子激元,表面等离子激元由直波导耦合到第一谐振腔,然后耦合进入第二谐振腔,再由第二谐振腔耦合进入第一谐振腔,最后由第一谐振腔耦合进入直波导、并由直波导输出,第一谐振腔、第二谐振腔为产生Fano共振提供窄带的离散态,直波导结合金属挡板为产生Fano共振提供宽带的连续态,离散态与连续态的干涉产生Fano共振,在红外波段产生两个Fano共振,当待测溶液的浓度变化时,会改变待测溶液的折射率,进而导致Fano共振波长的变化,用光谱仪测量任一Fano共振的波长的移动量,就能够依据待测溶液的折射率与待测溶液的浓度间的线性关系,得到待测溶液浓度的变化量。
本发明还具有如下技术特征:
1、金属挡板的长度为50nm;第一谐振腔的长度为250nm-300nm;第二谐振腔的外径为250nm-300nm;直波导、金属挡板、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的宽度均为50nm;直波导与第一谐振腔的间隔距离为10nm,第一谐振腔与第二谐振腔的间隔距离为10nm;基底层、金属层、直波导、金属挡板、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的厚度均相等。
2、所述的基底层为二氧化硅。
3、所述的金属层和金属挡板均为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林业大学,未经东北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3416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