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UV夹胶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28302.X | 申请日: | 2021-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523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夏斌;肖增宇;孟允;韩建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泰特尔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4/02 | 分类号: | C09J4/02;C09J4/06;C09J11/06 |
代理公司: | 苏州国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31 | 代理人: | 刘静宇 |
地址: | 225300 江苏省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uv 夹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UV夹胶,UV夹胶包括聚氨酯改性聚甲基丙烯酸预聚物、聚醚芴丙烯酸酯预聚物、双酚A环氧树脂、活性单体、光引发剂、引发助剂、偶粘剂、抗黄变剂;在聚甲基丙烯酸预聚物中嵌入一定量的聚氨酯软链段,能够赋予这款UV玻璃夹胶超长的断裂伸长率;同时加入聚醚芴预聚物、双酚A环氧树脂、引发助剂等,能够赋予这种UV玻璃夹胶出色的透光性、耐水性及固化速率,来提高UV夹胶抗冷热冲击性;通过调节加入低收缩材料的比例,降低UV夹胶的固化收缩率;通过选用合适的原辅材料,来提高UV夹胶的附着力和耐水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UV夹胶,涉及胶水制备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UV夹胶以其高效的深加工性、环境友好(5E)等特性,近年来得到快速的发展,其应用领域包括电子产品、工业产品和民用产品。UV夹胶是通过光照射穿过而引发聚合,因此常用于粘合透明光学基材(如玻璃、水晶、棱镜、PET、PMMA、PI、COP、TAC、PVA等)。针对透明光学基材这种特殊粘接场合,对UV夹胶的光学性能和环测性能要求非常高,通常需要UV夹胶产品能满足各种环测要求(如耐高温105℃/2h、双85测试/1000h、冷热冲击-40℃~150℃/500C、耐自来水浸泡10天及UV老化等测试),要求经过这些测试后粘接面无气泡、无龟裂、无脱胶、无黄变、无发雾等现象发生。
对于不同基材之间的粘接,特别是表面张力和热膨胀系数差异大的不同基材(如水晶和PI),对UV夹胶的性能要求更高。对于不同基材乃至同种基材的粘接,现有的大多数UV夹胶无法满足要求,105℃/2h后,45倍显微镜观察粘接面有大量小气泡产生,或冷热冲击(-40℃~150℃)/500C后,45倍显微镜观察粘接面有龟裂现象,从而导致粘接强度大幅下降、甚至脱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含:1)UV夹胶在冷热冲击时(-40℃~150℃),UV夹胶性能发生变化,容易导致失效;2)UV夹胶设计时,胶层成膜后坚韧性差,断裂伸长率低、收缩率大,无法承受热胀冷缩产生的挤压拉扯,导致粘接面龟裂和脱胶。3)UV夹胶设计时,附着力不够和原辅材料使用不当,热烘导致小气泡现象产生。
发明内容
针对实际运用中的这些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透明光学基材粘接用的UV夹胶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是自由基光固技术原理,即自由基光引发剂经光射后,产生自由基,自由基引发双键聚合而固化。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UV夹胶,包括聚氨酯改性聚甲基丙烯酸预聚物、聚醚芴丙烯酸酯预聚物、双酚A环氧树脂、活性单体、光引发剂、引发助剂、偶粘剂、抗黄变剂。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基于上述UV夹胶的透明光学基材,其制备方法为将UV夹胶由聚氨酯改性聚甲基丙烯酸预聚物、聚醚芴丙烯酸酯预聚物、双酚A环氧树脂、活性单体、光引发剂、引发助剂、偶粘剂、抗黄变剂混合后组成UV夹胶;将所述UV夹胶置于两片透明基材之间,紫外固化,得到透明光学基材。透明光学基材为整体结构,两片透明基材由固化后的UV夹胶粘接;透明基材可以为载玻片。
本发明中,聚氨酯改性聚甲基丙烯酸预聚物、聚醚芴丙烯酸酯预聚物、双酚A环氧树脂、活性单体B1、活性单体B2、光引发剂、引发助剂、偶粘剂、抗黄变剂组成所述UV夹胶,其中聚氨酯改性聚甲基丙烯酸预聚物、聚醚芴丙烯酸酯预聚物、双酚A环氧树脂、活性单体B1、活性单体B2、光引发剂、引发助剂、偶粘剂、抗黄变剂的重量比为(10~50)∶(5~30)∶(3~18)∶(10~45)∶(5~55)∶(0.1~10)∶(0.1~5)∶(0.1~3)∶(0.01~2)。
优选的,聚氨酯改性聚甲基丙烯酸预聚物、聚醚芴丙烯酸酯预聚物、双酚A环氧树脂、活性单体B1、活性单体B2、光引发剂、引发助剂、偶粘剂、抗黄变剂的重量比为(20~40)∶(10~20)∶(8~12)∶(10~20)∶(15~25)∶(4~6)∶(1~3)∶(1~3)∶(0.2~0.4);最优选为30∶15∶10∶15∶20∶5∶2∶2∶0.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泰特尔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泰特尔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283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桥壳废料自动抓取装置
- 下一篇:一种铝合金加工用废屑回收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