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环境空气氮氧化物采样系统的运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20892.1 | 申请日: | 2021-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975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3 |
发明(设计)人: | 杨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松 |
主分类号: | G01N1/22 | 分类号: | G01N1/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2001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境 空气 氧化物 采样系统 运行 方法 | ||
1.环境空气氮氧化物采样系统的运行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一,挂篮自循环式采样管体上标识有刻度,加入吸收液使其液面准确至刻度位置,挂篮自循环式采样管体的磨砂瓶口与具磨砂石英玻璃塞用橡皮筋固定,以防气体冲开;具低支自循环式采样管体上标识有刻度,具低支自循环式采样管体的瓶口与石英玻璃具塞用橡皮筋固定,以防气体冲开;具高支自循环式采样管体上标识有刻度,具高支自循环式采样管体的瓶口与具塞用橡皮筋固定,以防气体冲开;循环流化床式采样管体上标识有刻度,循环流化床式采样管体的瓶口与具塞用橡皮筋固定,以防气体冲开;使用前应进行气密性检查,将挂篮自循环式采样管、具低支自循环式采样管、具高支自循环式采样管、循环流化床式采样管、采气泵依次连接好,将挂篮自循环式采样管口堵塞,打开采气泵,观察流量,若流量在0.02L/min以下,证明系统气密性良好,可以开始测试,否则需逐段检查气密性,直到通过气密性检查;步骤二,空气经气导入管导入后向下撞击下气泡内的吸收液,沿挂篮底部内凹结构分散均匀布气在下气泡内的吸收液中形成无数个小气泡,吸收后的空气经气导出管输出;步骤三,空气经气体导入管导入后向下撞击具低支自循环式采样管体底部的吸收液形成无数个极细密气泡,气泡随吸收液在自然循环流动中持续不断保持接触,从而提高一氧化氮的氧化度;步骤四,空气经具塞气体导入管导入后向下撞击气体吸收主管底部的吸收液形成无数个极细密气泡,吸收液在自然循环中持续不断与空气接触中保持恒温并延长氮氧化物在吸收液的停留时间,与吸收液充分反应后的气体由具塞气体导出管导出;步骤五,空气经具塞被测气体导入管导入后向下撞击循环流化床体底部的吸收液形成无数个细密气泡,净化后的气体由具塞被测气体导出管导出;步骤六,采样结束后,采气泵停止工作,为防止溶液倒吸,循环流化床式采样管的旋风分离器能将倒吸的气液混合物经旋风分离后吸收液重新返回循环流化床式采样管体,以免影响后续吸收液中的样品进行回收和定容工作,进而影响采样的代表性和数据分析的准确度、精密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境空气氮氧化物采样系统的运行方法,其特征是:应保持挂篮自循环式采样管体水平放置,不得倾斜导致吸收液无法淹没球形间壁换热下降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境空气氮氧化物采样系统的运行方法,其特征是:加入吸收液使其液面准确至刻度位置,该刻度位置较连接通流管高1cm,应保持具低支自循环式采样管体水平放置,不得倾斜导致吸收液无法淹没连接通流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境空气氮氧化物采样系统的运行方法,其特征是:加入吸收液使其液面准确至刻度位置,该刻度位置较系管高1cm,应保持具高支自循环式采样管体水平放置,不得倾斜导致吸收液无法淹没系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境空气氮氧化物采样系统的运行方法,其特征是:加入吸收液使其液面准确至刻度位置,该刻度位置与球形间壁换热下降返回器顶部平齐,应保持循环流化床式采样管体水平放置,不得倾斜导致吸收液无法淹没球形间壁换热下降返回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境空气氮氧化物采样系统的运行方法,其特征是:下气泡内的吸收液与空气接触传质翻腾形成的气液混合物沿挂篮内的排管上升至上气泡,由于挂篮内的排管的气液混合物与球形间壁换热下降管内吸收液存在密度差,两者的静压力差驱动球形间壁换热下降管内的吸收液自上气泡流入下气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境空气氮氧化物采样系统的运行方法,其特征是:吸收液在吸收瓶内的循环回路自然循环流动,气泡随吸收液一同自然循环流动直至生长为较大的气泡后在液面上破灭,气液接触时间延长使吸收效率提高。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境空气氮氧化物采样系统的运行方法,其特征是:空气与吸收液充分接触翻腾形成的气泡沿具低支自循环式采样管体液柱上升,长大的气泡在刻度液面附近破灭,细小气泡随吸收液自然循环流动,由于具低支自循环式采样管体的气液混合物与球形间壁换热下降循环管内吸收液存在密度差,两者的静压力差驱动球形间壁换热下降循环管内的吸收液回流入具低支自循环式采样管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松,未经杨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2089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