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的动物双歧杆菌F1-7和磷虾油组合物制备方法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19976.3 | 申请日: | 2021-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904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6 |
发明(设计)人: | 张兰威;梁曦;公丕民;易华西;刘同杰;吕优优;张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03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善 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 动物 杆菌 f1 磷虾 组合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食品微生物、生物药品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降脂抗炎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组合物制备方法及应用效果,所述组合物由动物双歧杆菌F1‑7和磷虾油组成;所述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动物双歧杆菌F1‑7和磷虾油组合物的片剂、颗粒、胶囊制备。本发明提供的益生菌组合物具有优良的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微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降脂抗炎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益生菌与磷虾油组合物片剂、颗粒剂、胶囊剂制备方法及应用效果。
背景技术
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伴随着严重的并发症。现有的研究都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复杂的代谢紊乱过程,其发生和发展是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基础上,由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涉及异常的炎症细胞募集、泡沫细胞形成、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合成、活性氧产生和动脉重塑等。在这些变化中,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益生菌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较多,但从炎症通路方向探究的仍然较少,未能系统阐述益生菌与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反应间的关系。
从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中提取的磷虾油(KO)含有丰富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等不饱和脂肪酸,对于脂质代谢炎症反应起关键调节作用。KO还含有一定剂量的虾青素,该成分被认为是磷虾油在人类受试者中的抗炎、镇痛和降血脂特性的原因。有研究发现磷虾油可以改善肠道内菌群结构及代谢产物,例如磷虾油对宿主和微生物组氨酸代谢的关键代谢物的抑制作用有助于其抗炎活性。近年来,活性物质与益生菌交互作用改善疾病的效用备受瞩目,但其益生菌靶向调控参与改善疾病的具体机制仍未研究透彻,益生菌与活性物质交互作用机制也不明确。因此,筛选并开发优良的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益生菌+活性物质组合产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现有专利或专利申请的共同点都是应用益生菌与多种成分混合使用来预防或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益生菌与单独活性物质互作改善疾病的相关研究较少,其相关机制不明确。有关益生菌与磷虾油组合的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反应缓解物质目前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组合物、片剂、颗粒剂、胶囊剂制备方法及应用、尤其涉及一种能够显著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的动物双歧杆菌F1-7和磷虾油组合物及其用途。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组合物,所述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组合物由动物双歧杆菌F1-7和磷虾油(动物双歧杆菌F1-7菌液与磷虾油混合,比例为1:5~1:10,浓度分别为108 CFU/mL和6 mg)组成。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组合物片剂、颗粒剂、胶囊剂等口服制剂在抵抗炎症反应改善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动物双歧杆菌F1-7与磷虾油磷虾油组合后,具有减少炎性发生,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组合物片剂、颗粒剂、胶囊剂等口服制剂在抵抗炎症反应改善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机制,其特征在于,通过作用TLR4/NFκB途径,减少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进而起到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复合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添加保健食品、特殊医学配方食品、特殊膳食食品可接受的辅料,制成片剂、颗粒剂、胶囊剂等口服制剂供商业生产
本发明涉及的仅需单菌株+单种活性物质便具有良好的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效果,因此可以作为搭配传统药物的优良微生物制剂,用于调节炎症反应改善脂质斑块堆积。因此,本发明主要有以下优点:(1)菌株抗炎性能突出。本发明提供的动物双歧杆菌F1-7具有良好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炎症改善能力。(2)组合物缓解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显著。当动物双歧杆菌F1-7和磷虾油组合后,针对Apoe-/-小鼠,具有显著的改善效果,效果优于二者单独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199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