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的调节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13176.0 | 申请日: | 2021-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348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郑一鸣;李晨;金凌峰;王强;邵先军;金玉琪;杨智;蔺家骏;朱佳;李祥;林浩凡;于兵;贡春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R31/12 | 分类号: | G01R31/12 |
代理公司: |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06 | 代理人: | 张建青 |
地址: | 310014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换流 变压器 局部 放电 模型 调节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的调节装置。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基座,作为安装基础,安装在换流变压器上;导杆,贯穿所述基座的中心,其上部设置刻度线,下部与基座连接;下压件,用于连接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轴承,安装在导杆的底部,用于导杆与下压件的连接。本发明用于精准控制局部放电模型中金属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实现放电量可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换流变压器领域,涉及局部放电模型两电极间距离的调节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的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特高压换流变压器的设计结构和运行特性,导致其故障风险尤其是绝缘故障风险显著增加。根据研究需要,通常搭建变电设备缺陷模拟及状态感知平台,以真型变电设备系统为模拟基础,以物联网为核心,以缺陷模拟系统、智能感知装置为具体实现途径,对换流变内部可能存在的局部放电缺陷、有载分接开关缺陷、套管缺陷等进行缺陷模拟和实时状态监测。
目前采用在变压器内部各关键位置处布置局部放电模型的方法,模拟变压器内部发生局放故障。变压器油箱内部充满变压器油,局部放电模型布置在网侧调压绕组间、网侧阀侧绕组间、阀侧绕组与铁芯间等高磁场、高电场区域。
现有的局部放电模型使用时存在以下缺点:
1)局部放电模型实际试验时需放置于变压器内部,当需要调节放电量时,必须将局部放电模型取出,调整后再放入变压器内。如此操作步骤极其繁琐,安装工作量巨大,单次试验时间间隔长。
2)现有局部放电模型无法精准控制金属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只能依靠目测。
3)现有局放模型无法保证金属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距离不变化,存在试验前后距离不一致等问题。
为了能够让操作者在变压器外部精准可靠的控制局部放电模型,需要一种微量伸缩装置,用来调节金属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实现放电量可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的调节装置,以精准控制局部放电模型中金属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实现放电量可控。
为此,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的调节装置,其包括:
基座,作为安装基础,安装在换流变压器上;
导杆,贯穿所述基座的中心,其上部设置刻度线,下部与基座连接;
下压件,用于连接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的金属尖端电极;
轴承,安装在导杆的底部,用于导杆与下压件的连接。
本发明使用时,下压件与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的连接杆上端连接,连接杆的下端连接金属尖端电极,通过导杆的升降带动金属尖端电极上下移动,平板电极固定不动,从而实现局部放电模型中金属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距离的调节,无需将局部放电模型从变压器油箱中取出进行两电极间距离的调整。下压件与导杆采用轴承连接,可以自由转动,可防止转动导杆时下压件跟转,导致与下压件相连的其他部件(即连接杆及金属尖端电极)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的基座上设有指针,所述指针的上部呈“L”形,与导杆的刻度配合使用,提高下压精准度。
进一步地,所述导杆的顶部设有用于转动导杆的手轮。通过手轮的旋转来实现导杆的升降,方便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的基座上设有用于控制手轮下移距离的限位件,该限位件位于手轮的下方。当手轮与限位件相碰时,便无法继续下压,防止过度下压,造成金属尖端电极的损坏。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的底部法兰开有多个螺栓安装孔,通过螺栓安装孔和螺栓将基座固定在换流变压器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1317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密封反应釜雾化加料装置
- 下一篇:3D缺陷检测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