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治疗陈年老伤的外用中药酒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011463.8 | 申请日: | 2021-01-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692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 发明(设计)人: | 孙勇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勇博 |
| 主分类号: | A61K36/754 | 分类号: | A61K36/754;A61P17/02;A61P29/00;A61K35/24 |
| 代理公司: | 河北亿顺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3152 | 代理人: | 王晓丰 |
| 地址: | 556000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治疗 陈年 外用 药酒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陈年老伤的外用中药酒,涉及外敷药酒技术领域。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三七15~25份、川续断20~25份、川芎10~25份、天仙藤20~30份、五灵脂15~20份、吴茱萸10~20份、细辛15~25份、胡芦巴10~15份、白酒800~1200份。本发明的药材均为常见药,容易制造且成本较低;且本发明的治疗效果显著,且无毒副作用;本发明采用外敷方法治疗,见效快,能有效治疗患者外伤以及陈年老伤且药效显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外敷药酒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治疗陈年老伤的外用中药酒。
背景技术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由于各种事故或者意外,会造成患者的外伤,由于一些原因患者的治疗会被耽误,因此会发展成为陈年老伤,为了有效缓解患者痛苦并对陈年老伤进行治疗,我们研发了一种用于治疗陈年老伤的外用中药酒。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陈年老伤的外用中药酒,辅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可使气血通畅、解热镇痛、有效治疗患者外伤以及陈年老伤。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为一种用于治疗陈年老伤的外用中药酒,所述药酒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三七15~25份、川续断20~25份、川芎10~25份、天仙藤20~30份、五灵脂15~20份、吴茱萸10~20份、细辛15~25份、胡芦巴10~15份、白酒800~1200份。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药酒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三七20份、川续断23份、川芎18份、天仙藤25份、五灵脂18份、吴茱萸16份、细辛20份、胡芦巴13份、白酒1000份。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药酒,采用三七、川续断、川芎、天仙藤、五灵脂、吴茱萸、细辛、胡芦巴等中药原料特制而成,本发明的药材均为常见药,容易制造且成本较低;且本发明的治疗效果显著,且无毒副作用;本发明采用外敷方法治疗,见效快,能有效治疗患者外伤以及陈年老伤且药效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为一种用于治疗陈年老伤的外用中药酒。
包括以下原材料:三七、川续断、川芎、天仙藤、五灵脂、吴茱萸、细辛、胡芦巴。
其中,三七的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剌痛,跌扑肿痛。
其中,川续断的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用于治疗腰膝酸软、风湿痹痛、崩漏、胎漏、跌扑损伤。
其中,川芎的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用于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腥痛,症瘕肿块;胸胁疼痛,头痛眩晕,风寒湿痹,跌打损伤,痈疽疮疡。
其中,天仙藤的功能主治: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用于脘腹刺痛,风湿痹痛。
其中,五灵脂的功能主治:活血散瘀,炒炭止血;用于心腹淤血作痛,痛经,血瘀经闭,产后淤血腹痛;炒炭治崩漏下血;外用治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其中,吴茱萸的功能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其中,细辛的功能主治: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肺寒咳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勇博,未经孙勇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1146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园林的沟渠清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提高小麦成熟胚再生率的组织培养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