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压缩与吸收联合循环制冷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09407.0 | 申请日: | 2021-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829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发明(设计)人: | 杨子峰;杨鲁煜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鲁煜 |
主分类号: | F25B25/02 | 分类号: | F25B25/02;F25B41/40;F25B41/30;F25B39/00;F25B3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八月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43 | 代理人: | 李斌 |
地址: | 10001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缩 吸收 联合 循环 制冷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压缩与吸收联合循环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和发生器,所述压缩机与高温冷凝器连接,所述高温冷凝器位于所述发生器内,所述高温冷凝器和低温换热器连接,所述低温换热器与一次节流阀连接,所述一次节流阀与一次蒸发器连接;所述发生器与溶液换热器连接,所述溶液换热器与吸收器连接,所述吸收器与二次蒸发器连接,所述二次蒸发器与二次节流阀连接,所述二次节流阀与二次冷凝器连接,所述二次冷凝器与发生器连接。本发明通过将压缩制冷的高温冷凝器嵌入吸收制冷的发生器中,完全利用压缩制冷剂排放的热量推动吸收制冷,使两大制冷循环联合运转。从而大大提高制冷能效,减少制冷热排放,降低能耗和运行成本,实现绿色制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压缩与吸收联合循环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能源消耗急剧增加,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已经排在世界第二。空调制冷技术在国民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制冷能耗占据我国总能耗的一部分,如何提高制冷系统的效能,降低制冷能耗,是制冷技术研究的重点。目前制冷行业两大主流制冷技术是蒸汽压缩制冷和吸收式制冷。蒸汽压缩制冷机组由于体积小、运行稳定、制冷效率高被广泛使用,但是压缩制冷运行主要依靠电力,电能耗大。吸收制冷运行主要依靠热力,对电力的消耗非常低,但是吸收制冷机组体积大、运行复杂,特别是其制冷效能明显低于制冷机组,导致其只适合在具备有余热热源或者在严重缺电的情况时才被使用,所以需要一种结合两者优势的装置在满足的制冷需求的同时降低能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缩与吸收联合循环制冷装置,该压缩与吸收联合循环制冷装置能够利用压缩制冷剂排放的热量推动吸收制冷,使两大制冷循环联合运转。从而大大提高制冷能效,降低能耗和运行成本,实现绿色制冷。
本发明提供一种压缩与吸收联合循环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和发生器,所述压缩机与高温冷凝器连接,所述高温冷凝器位于所述发生器内,所述高温冷凝器和低温换热器连接,所述低温换热器与一次节流阀连接,所述一次节流阀与一次蒸发器连接,一次冷媒管穿过所述一次蒸发器;所述发生器与溶液换热器连接,所述溶液换热器与吸收器连接,所述吸收器与二次蒸发器连接,二次冷媒管穿过所述二次蒸发器,所述二次蒸发器与二次节流阀连接,所述二次节流阀与二次冷凝器连接,所述二次冷凝器与发生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二次蒸发器的下端与二次制冷剂泵的进液端连接,所述二次制冷剂泵的出液端与所述二次蒸发器的上端的喷淋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二次蒸发器的上端与所述吸收器的上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二次蒸发器的上端与二次节流阀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次节流阀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次冷凝器的下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吸收器的下端与第二溶液泵的进液端连接,所述第二溶液泵的出液端与所述溶液换热器的下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吸收器的下端与第一溶液泵的进液端连接,所述溶液换热器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溶液泵的进液端连接,所述第一溶液泵的出液端与所述吸收器的上端的喷淋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发生器的上端与第一调节阀连接,所述第一调节阀与所述溶液换热器的上端连接,所述发生器的下端与第二调节阀连接,所述第二调节阀与所述溶液换热器的上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低温换热器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调节阀连接,所述低温换热器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溶液泵的出液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塔的下端与冷却泵的进液端连接,所述冷却泵的出液端与冷却管连接,所述冷却管包括第一盘管换热器、第二盘管换热器和布水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盘管换热器位于所述吸收器内,所述第二盘管换热器位于所述二次冷凝器内,所述布水管位于所述冷却塔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鲁煜,未经杨鲁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0940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