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机动车车牌识别和人脸识别的停车场管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07291.7 | 申请日: | 2021-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675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郭赐华;黄文通;钟伟威;郭景祥;张晓娟;李宾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亿安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C9/25 | 分类号: | G07C9/25;G06Q10/04;G06Q50/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3000 福建省漳州***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非机动车 车牌 识别 停车场 管理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机动车车牌识别和人脸识别的停车场管理方法,涉及非机动车管理领域。该一种非机动车车牌识别和人脸识别的停车场管理设施,包括停车入口设施和取车入口设施,所述停车入口设施和取车入口设均包括人脸识别设备、车牌号识别设备和车道道闸,所述人脸识别设备用于识别人脸,所述车牌号识别非机动车车后的牌照信息,所述车道道闸用于通行非机动车,通过人脸识别设备和车牌号识别设备获取面貌信息和车牌信息进行匹配,满足要求则打开车道道闸。该方式可以无人化管理非机动车,大大降低管理的成本,提高了非机动车的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机动车管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非机动车车牌识别和人脸识别的停车场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非机动车”,是指以人力或者畜力为驱动,上道路行驶的交通工具,以及虽有动力装置驱动但设计最高时速、空车质量、外形尺寸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等交通工具。现有的出行使用的非机动车大多数为电瓶车。
目前非机动车停车现状仍处在较为简单的人工停车场管理方式,需要有人进行24小时值守,且只有社区内部存在非机动车停车场,社区大多只能住户进行停放,对于外部车辆只能停放于路边,造成道路占用的情况发生,且电动车辆停放于路边也无法保证安全,存在被盗隐患。
目前市面上无完整且较为成熟地针对非机动车停车场的管理方法,现有方式都为人工结合单机硬件设备实现辅助化管理,仍然存在较高的人工成本,且管理易受环境及其他因素影响,现有的方案也无法实现无人化停车管理。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非机动车车牌识别和人脸识别的停车场管理方法,解决了现有非机动管理困难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非机动车车牌识别和人脸识别的停车场管理设施,包括停车入口设施和取车入口设施,所述停车入口设施和取车入口设均包括人脸识别设备、车牌号识别设备和车道道闸,所述人脸识别设备用于识别人脸,所述车牌号识别非机动车车后的牌照信息,所述车道道闸用于通行非机动车。
优选的,所述人脸识别设备和车牌号识别设备之间的距离为1.5~2个非机动车的长度,所述人脸识别设备处于车牌号识别设备和车道道闸之间。
优选的,所述管理设施包括终端平台,用于接收和控制停车入口设施和取车入口设施。
优选的,一种非机动车车牌识别和人脸识别的停车场管理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S1非机动车信息登记:非机动车的车主到非机动车管理单位进行信息的登记,并在终端平台上创建数据库;
S2停非机动车:车主进行停车时,将非机动车行驶入停车入口设施的人脸识别设备和车牌号识别设备之间,人脸识别设备用于获取当前行驶人的面貌信息,车牌号识别设备用于识别非机动车的车牌信息,然后将面貌信息和车牌信息上传至终端平台,若面貌信息和车牌信息相匹配,终端平台控制车道道闸打开,并记录停车时间,车主行驶至停车场中停放;
S3取非机动车:车主取车时和停车时相同,车主驶入取车入口设施处,若面貌信息和车牌信息相匹配,终端平台控制车道道闸打开,并记录取车时间。
优选的,所述非机动车信息登记步骤中登记的信息包括车主面貌、姓名、机动车牌号和有效的联系方式。
优选的,所述非机动车信息登记步骤中,可设置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形式,所述一对多为一个人可以和多辆非机动车对应,所述多对一为多个人可以和一辆非机动车对应,所述多对多为一对多和多对一的叠加,即多个人对应多辆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亿安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未经福建亿安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0729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绿色高分子化合物淤泥固化剂及其应用
- 下一篇:一种抗寒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