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坡地流水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004665.X | 申请日: | 2021-01-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078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 发明(设计)人: | 李艳华;胡佳;先大强;双长河;杨秀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5F7/00;C05F3/00;C02F103/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刘宇波 |
| 地址: | 554300 贵州省***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坡地 流水 养殖 水处理 系统 | ||
本发明适用于养殖业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微坡地流水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所述微坡地流水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包括:集污通道,用于形成排污通道;以及,至少一个鱼池,鱼池的一端底部通过集污管与集污通道连通;鱼池远离集污管的一端设置有进水口,鱼池的底部从进水口形成向下的斜坡;湿地净化池,通过干湿分离机与集污通道连通,用于对污水进行生态处理;其中,鱼池通过水流和重力进行粪污传送,粪污通过集污通道进行汇集,干湿分离机对污水粪污进行固体分离,分离后的污水进入到湿地净化池的内部进行生态处理。本发明优点:结构简单,净化能力强,处理能力好,便于综合利用,实现了生态循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养殖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坡地流水养殖尾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流水养鱼是利用水源、水利、地形地势资源进行高密度养殖的养鱼方式,是冷流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十分盛行的一种养殖模式。目前针对流水养鱼方法或者系统设备产生了一些专利,但是针对流水养殖的尾水处理,国内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很多已建甚至新建流水养殖场还是采用粗放式的设计进行养殖,对于尾水处理设备设施考虑太少、投入过低,给渔业生产带来了直接污染,破坏了绿水青山。实际上在养殖场建设过程中,对尾水进行合理处理,可以避免或减轻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坡地流水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旨在解决不能对尾水进行合理处理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微坡地流水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所述微坡地流水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包括:
集污通道,用于形成排污通道;
以及,至少一个鱼池,鱼池的一端底部通过集污管与集污通道连通;鱼池远离集污管的一端设置有进水口,鱼池的底部从进水口形成向下的斜坡;
湿地净化池,通过干湿分离机与集污通道连通,用于对污水进行生态处理;
其中,鱼池通过水流和重力进行粪污传送,粪污通过集污通道进行汇集,干湿分离机对污水粪污进行固体分离,分离后的污水进入到湿地净化池的内部进行生态处理。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进水口连通水源,鱼池的内部养殖有鱼,鱼在养殖的过程中生产粪便等固体物,水从进水口向集污管流动,从而形成流动水流,鱼池的底部形成斜坡结构,鱼池内部固体废物沉积在的内部,在重力和水流的共同作用下,沉积在鱼池的靠近集污管的一端,粪污通过集污管进入到集污通道的内部,集污通道的内部粪污通过干湿分离机进行分离,固体粪污分离出集污通道,可以回收利用,作为绿肥。分离后的水进入到湿地净化池的内部进行生态处理,提高了处理能力,实现了绿化循环。本发明优点:结构简单,净化能力强,处理能力好,便于综合利用,实现了生态循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坡地流水养殖尾水处理系统的立体结构图;
附图中:进水口1,鱼池2,拦鱼网3,水位控制管4,排水渠5,集污通道6,集污管7,干湿分离机8,湿地净化池9。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坡地流水养殖尾水处理系统的结构图,包括:
集污通道6,用于形成排污通道;
以及,至少一个鱼池2,鱼池2的一端底部通过集污管7与集污通道6连通;鱼池2远离集污管7的一端设置有进水口1,鱼池2的底部从进水口1形成向下的斜坡;
湿地净化池9,通过干湿分离机8与集污通道6连通,用于对污水进行生态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未经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0466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