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铜尾矿改性的人造土壤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0003197.4 申请日: 2021-01-04
公开(公告)号: CN113173763A 公开(公告)日: 2021-07-27
发明(设计)人: 成词峰;刘文连;郑庭;丁飞;赵海燕;孙熙宁;眭素刚;谭坤;曾家鹏;段彧凡;董伟;王亚磊;许汉华;康杰;肖经光;董柱;速田勇;槐以高;杨正东;槐翔英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04B28/06 分类号: C04B28/06;C04B18/12;A01G24/10;A01G24/15;A01G24/20;A01G24/25;A01G24/42;C09K17/40;C09K109/00
代理公司: 北京康达联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61 代理人: 郭普堂
地址: 650051 云南*** 国省代码: 云南;5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基于 尾矿 改性 人造 土壤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铜尾矿改性的人造土壤及其制备方法,该人造土壤包括以下质量比组成分:铜尾矿100份、甘蔗渣纤维10~20份、低碱水泥4~8份、团粒促进剂0.2~0.4份、抗旱保水剂0.06~0.10份、酸度调节剂0.4~0.8份、微生物菌肥5~10份。本发明以铜尾矿为主要原料,再掺入其它成分对铜尾矿进行改性,使其具备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理化性质和营养成分,可以在矿山上就地取材的生产用于生态修复的人造土壤,不消耗宝贵的天然土壤资源,实现“以废治废”,降低铜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成本,减少尾矿堆存的污染,改善矿区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铜尾矿改性的人造土壤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尾矿是选矿时将矿石磨细选取“有用成分”后所排放的废弃物,尾矿库是用以储存尾矿废弃物的场所。我国铜矿开采历史悠久,加之我国铜矿资源贫矿多、富矿少,每产出1吨铜就会有400吨废石和尾矿产生,截止目前我国已累计有铜尾矿约为30亿吨。其中,江西的铜尾矿最多,达到4.96亿吨,约占全国总量的16.5%;其次是云南,铜尾矿达3.92亿吨,约占全国总量的13.1%;第三是湖北,铜尾矿达3.09亿吨,约占全国总量的10.3%;第四是甘肃,铜尾矿达2.59亿吨,约占全国总量的8.6%;第五是安徽,铜尾矿达2.51亿吨,约占全国总量的8.4%。我国已建有上万座规模庞大的尾矿库来堆存这些铜尾矿。

铜尾矿中残留有大量的选矿药剂,这些药剂本身就是对植物有毒有害的物质,如黄药类、氰化物等,加之尾矿中缺乏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不具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结构且组分复杂,一般属惰性材料,若不进行人工干预,植物很难在铜尾矿上自然生长,大量裸露堆积的尾矿,在干旱和大风的季节尾矿粉尘弥漫,雨季造成尾矿颗粒的冲刷流失,严重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对尾矿库进行生态修复是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重要内容,是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对矿山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有的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多为客土法,客土法也称换土法,即在需要进行植被恢复的地方,先覆盖一层别地搬运来的土壤(客土),再在客土上种植植物。传统的客土法进行生态修复,要消耗宝贵的天然土壤资源,存在以“新伤疤补旧伤疤”的问题。本发明从矿山实际出发,不消耗天然土壤,以矿山上大量堆存的尾矿废弃物为主要原料,加入其它成分对尾矿的物理、化学、土壤生物学性质进行改良,制成一种基于铜尾矿改性的人造土壤,用于铜矿山的尾矿库复垦、边坡及废石场复绿等,实现“以废治废”,在修复铜矿山生态环境的同时,降低矿山尾矿固体废弃物的堆存,助力矿山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铜尾矿改性的人造土壤及其制备方法,该人造土壤是以铜尾矿为主要原料,加入其它成分对铜尾矿的物理、化学、土壤生物学性质进行改良,不需要天然土壤,该人造土壤能够应用于铜金属矿山的尾矿库复垦、边坡及废石场的复绿,实现尾矿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在实现变废为宝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采用甘蔗渣纤维、低碱水泥、团粒促进剂、抗旱保水剂、微生物菌肥、酸度调节剂对铜尾矿的物理、化学、土壤生物学性质进行改良,制成一种可供植物生长的粉粒状人造土壤,它由以下成份的质量比配制而成:铜尾矿100份、甘蔗渣纤维10~20份、低碱水泥4~8份、团粒促进剂0.2~0.4份、抗旱保水剂0.06~0.10份、酸度调节剂0.4~0.8份、微生物菌肥5~10份。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0319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