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微生物以及麦角硫因的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80085536.1 | 申请日: | 2020-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678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3 |
发明(设计)人: | 越山龙行;金子睦;东山幸弘;佐藤俊;森田友岳;杂贺梓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吴羽;国立研究开发法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P13/0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李志强;林毅斌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微生物 以及 麦角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的微生物是Dirkmeia churashimaensis(NITE BP‑03054)。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微生物、以及培养该新型微生物得到麦角硫因的麦角硫因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麦角硫因是含硫氨基酸的一种。麦角硫因具有比维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优异的抗氧化作用,在健康和美容等领域中,作为利用价值高的化合物受到关注。
例如,在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麦角硫因生产能力增强的转化丝状菌。
此外,在非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麦角硫因生产能力增强的、经转化的甲基杆菌(Methylobacterium)属的微生物。在非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短梗霉(Aureobasidium)属和红酵母(Rhodotorula)属的微生物具有麦角硫因生产能力。
此外,在非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侧耳(Pleurotus)属的微生物具有麦角硫因生产能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121285号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S.Takusagawa,Biosci.Biotechnol.Biochem.,83,181-184(2019)
非专利文献2:Y.Fujitani et al.,J.Biosci.Bioeng.,126,715-722(2018)
非专利文献3:SY.Lin,Int.J.Med.Mushrooms,17,749-761(2015)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已知麦角硫因不在人体内生物合成,而在一部分微生物中生物合成。由此,如上述的现有技术文献中记载的那样,正在推进产生麦角硫因的微生物的探索、以及用于使麦角硫因的生产增强的微生物的改造等的研究开发。然而,现有技术文献中记载的微生物的麦角硫因的生产量低,期望探索和开发麦角硫因的生产量高的微生物。
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能以使麦角硫因的生产增强的方式对微生物进行改造。然而,通过该微生物生产的麦角硫因无法在食品产业等中利用。因此,强烈期望探索未进行基因重组、未改造的麦角硫因生产量高的微生物。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麦角硫因的生产量高的新型微生物。
技术方案
本发明人等进行了筛选,结果发现比以往微生物的麦角硫因的生产量高的新型微生物,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的微生物是属于Dirkmeia churashimaensis的微生物(NITE BP-03054)、属于Papiliotrema flavescens的微生物(NITE BP-03051)、属于Papiliotremaflavescens的微生物(NITE BP-03052)、或属于Apiotrichum porosum的微生物(NITE BP-03053)。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能提供一种麦角硫因的生产量高的微生物。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次筛选结果的图表。
图2是表示第二次筛选结果的图表。
图3是表示五株新型微生物的麦角硫因生产量的评价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吴羽;国立研究开发法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未经株式会社吴羽;国立研究开发法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8008553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服务请求规程的网络辅助式定位
- 下一篇:用于在机动车中提供三维地图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