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冷冻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80068471.X | 申请日: | 2020-09-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028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8 |
| 发明(设计)人: | 岩田育弘;熊仓英二;山田拓郎;加治隆平;广川智己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24F1/0067 | 分类号: | F24F1/0067;F24F1/0068;F24F13/30;F25B13/00;F25B41/26;F25B41/31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马淑香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冷冻 装置 | ||
将室外机热交换器与室内热交换器的容积比设定成适合HFO类制冷剂的容积比,从而抑制制冷剂的过剩、不足。制冷剂是HFO制冷剂或包括HFO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41)以及室外热交换器(23)均是交叉翅片型热交换器或层叠型热交换器且室外热交换器(23)是一列结构的情况下,室外热交换器(23)相对于室内热交换器(41)的容积比S[%]满足下述关系式:100≤S≤1.0112E‑03×ρ^2‑1.5836E+00×ρ+8.2472E+02,其中,ρ[kg/m^3]是冷凝温度为45℃时饱和液气的平均密度。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使用了HFO制冷剂或包括HFO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的冷冻装置。
背景技术
在通过一台室外机使一台室内机运转的空调机中,例如,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77983号公报)的背景技术记载的那样,一般而言,设定成室外热交换器的容积比室内热交换器的容积大。室外热交换器与室内热交换器的容积差越大,在制冷运转以及制热运转中制冷剂越是不足或制冷剂越是过多,COP会降低。在上述空调机中,由于室外热交换器的容积比室内热交换器的容积大,因此,若在制冷运转中将系统内的制冷剂量调节为最优,则制热运转中制冷剂会变得略微过剩。另一方面,若在制热运转中将系统内的制冷剂量调节为最优,则在制冷运转中制冷剂会变得不足。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另一方面,作为在空调机中采用的制冷剂,从原本主流的R410A逐渐向全球变暖系数较小的R32转变,不过,未来,全球变暖系数更小的HFO类制冷剂被认为是更有希望的。
然而,在HFO类制冷剂的情况下,由于冷凝器内的制冷剂密度、特别是气体密度与R32相比较大,因此,制冷剂的过剩、不足变得显著。因此,存在下述技术问题:如何将室外机热交换器与室内热交换器的容积比设定成适合HFO类制冷剂的容积比,从而抑制制冷剂的过剩、不足。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在第一观点的冷冻装置中,在冷却运转时,制冷剂按照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膨胀机构以及室内热交换器这一顺序流动,在加热运转时,制冷剂按照压缩机、室内热交换器、膨胀机构以及室外热交换器这一顺序流动,制冷剂是HFO制冷剂或包括HFO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室内热交换器以及室外热交换器均是交叉翅片型热交换器或层叠型热交换器。此外,在室外热交换器是一列结构的情况下,室外热交换器相对于室内热交换器的容积比S[%]满足下述关系式:
100≤S≤1.0112E-03×ρ^2-1.5836E+00×ρ+8.2472E+02,
其中,ρ[kg/m^3]是冷凝温度为45℃时饱和液气的平均密度。
在该冷冻装置中,由于室外热交换器相对于室内热交换器的容积比S被设定为满足上述关系式的值,因此,冷却运转、加热运转中的制冷剂量的过剩、不足得到抑制。
在第二观点的冷冻装置中,在冷却运转时,制冷剂按照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膨胀机构以及室内热交换器这一顺序流动,在加热运转时,制冷剂按照压缩机、室内热交换器、膨胀机构以及室外热交换器这一顺序流动,制冷剂是HFO制冷剂或包括HFO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室内热交换器以及室外热交换器均是交叉翅片型热交换器或层叠型热交换器。此外,在室外热交换器是两列结构的情况下,室外热交换器相对于室内热交换器的容积比S[%]满足下述关系式:
130≤S≤1.3483E-03×ρ^2-2.1115E+00×ρ+1.0996E+03,
其中,ρ[kg/m^3]是冷凝温度为45℃时饱和液气的平均密度。
在该冷冻装置中,由于室外热交换器相对于室内热交换器的容积比S被设定为满足上述关系式的值,因此,冷却运转、加热运转中的制冷剂量的过剩、不足得到抑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金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大金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8006847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