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球座、球窝接头以及球窝接头的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80039827.7 | 申请日: | 2020-07-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941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5 |
| 发明(设计)人: | 黑田茂;永田裕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16C11/06 | 分类号: | F16C11/06;B60G21/055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胡乃锐 |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球座 接头 以及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球座、球窝接头以及球窝接头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的球窝接头(J1)具有:在一端部与构造体连结的螺柱部(10s)的另一端部,一体接合有球部(10b)而成的球头螺栓(10)、可摆动以及可旋转地支承球头螺栓(10)的球部(10b)并且具有一侧开口的空间的金属制的壳体(11)、以及介于壳体(11)与球部(10b)之间的树脂制的球座(12A)。球座(12A)用于球窝接头(J1),在该球窝接头(J1)中,在壳体(11)的底部的多个贯通孔(11b)中贯通有从球座(12A)突出的多个突起部(12e),所贯通的突起部(12e)的前端部(e2)被铆接。构成为球座(12A)的突起部(12e)在比前端部(e2)靠根部侧具备直径比壳体(11)的贯通孔(11b)的内径粗的扩径部(e1)。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将起到减轻自路面对车辆的冲击等的作用的悬架与稳定器连结的稳定器连杆,并配备于该稳定器连杆的两侧的球窝接头所使用的球座、球窝接头以及球窝接头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车辆的悬架减轻自路面向车体传递的冲击,稳定器提高车体的侧倾刚性(相对于扭转的刚性)。该悬架和稳定器经由稳定器连杆连结。稳定器连杆构成为在棒状的支撑杆的两端具备球窝接头。
作为该球窝接头,例如存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球窝接头。如图8所示,该球窝接头J构成为在金属制的杯状的壳体11内经由树脂制的球座12旋转自如地收容(包含)金属制的球头螺栓10的球部10b。
球头螺栓10成为球状的球部10b与棒状的螺柱部10s的一端一体地连结的构造。在螺柱部10s螺刻有外螺纹10n,在比该外螺纹10n靠前端侧(球部10b侧)分离地形成有呈环绕状扩展的凸缘部10a1和小凸缘部10a2。在凸缘部10a1与壳体11的上端侧之间配设有防尘罩13。在防尘罩13中的向壳体11的上端侧连接的部分压入固定有铁连杆13a。
在壳体11的外周面固定有金属制的支撑杆1a。在将支撑杆1a沿水平线H设为水平时,构成为球头螺栓10的轴芯相对于水平线H成为如垂直线V所示的垂直。
包含球部10b的球座12在相对于壳体11的直立的主体部11b被折弯90°的上端部11a,经由C型止动环14(也称为环14)铆接(固定)。球座12的上端部成为具有从平坦面向内周侧倾斜的锥面的形状。环14成为具有包覆球座12的上端部的平坦面和锥面14a的形状。锥面14a的倾斜角成为在球头螺栓10摆动(箭头α1)时,满足球头螺栓10的预先决定的摆动角的角度。
壳体11的内表面的截面形状的纵壁成为直线形状,在该内表面收容有球座12。球座12的内表面成为沿着球部10b的球状的球形弯曲面12a的形状。也将该球形弯曲面12a称为球座内球面12a或内球面12a。
另外,在壳体11的底部11a形成有多个贯通孔11b。在球座12的底部12b沿着垂直线V突出地设置有与各贯通孔11b数量相同且间隔相同的各突起部12c。各突起部12c呈棒状并插通于各贯通孔11b,贯通后的前端部被铆接为拓宽形状。即,突起部12c嵌合并固定于贯通孔11b。
如图9所示,铆接前的突起部12c沿着垂直线V呈直线状延伸,并插通于贯通孔11b。该插通的突起部12c的从贯通孔11b向壳体11的外部突出的棒形状部分通过热铆接如图8所示地被铆接成拓宽形状。
在该球窝接头J中,伴随着车辆的悬架的行程,球部10b和球座内球面12a揺动并滑动,但该揺动并滑动时的特性被定义为摆动扭矩以及旋转扭矩(也称为各扭矩)。若球部10b的旋转时向内球面12a的摩擦力增加而各扭矩提高,则乘坐舒适度恶化。
若减少球座12相对于壳体11内的球部10b的过盈量,则能够降低各扭矩,同时弹性升程量上升。所谓弹性升程量,是指球部10b经由壳体11内的球座12的移动量。当弹性升程量增大时,球部10b在壳体11内经由球座12大幅移动,在球窝接头J产生松动,导致车辆行驶中产生异响。即,在各扭矩与弹性升程量之间存在当各扭矩降低时,弹性升程量增大之类的相反关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发条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发条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8003982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