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处理波束故障的方法、基础设施设备和无线通信网络在审
申请号: | 202080030936.2 | 申请日: | 2020-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677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魏宇欣;维韦克·夏尔马;若林秀治;亚辛·阿登·阿瓦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尼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76/19 | 分类号: | H04W76/19;H04W92/20;H04W40/00;H04W88/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刚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处理 波束 故障 方法 基础设施 设备 无线通信 网络 | ||
提供了一种操作第一基础设施设备的方法。第一基础设施设备形成包括多个其他基础设施设备的无线通信网络的一部分,第一基础设施设备被配置为通过在不同空间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并在不同时间周期性地发送多个无线电信号的波束来经由回程通信链路与多个其他基础设施设备中的一个或多个通信,该多个其他基础设施设备和该第一基础设施设备中的一个或多个各自被配置为经由接入链路与一个或多个通信装置通信。该设备执行以下步骤:可选地经由一个或多个其他基础设施设备在第一通信路径上与第二基础设施设备传输(S1202)表示数据的信号;检测(S1203)用于与第三基础设施设备传输信号的一个或多个波束满足波束故障条件;响应于检测到一个或多个波束满足波束故障条件,确定(S1204)将向子节点发送波束故障通知,该波束故障通知指示一个或多个波束满足波束故障条件,并且向该子节点发送(S1205)波束故障通知。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回程通信链路上在各种基础设施设备、通信装置与核心网络之间进行信号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本申请要求欧洲专利申请号EP19172424.4的巴黎公约优先权。其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背景技术
本文提供的“背景技术”描述是为了总体上呈现本公开的上下文。在本背景技术部分中描述的程度上,当前命名的发明人的工作以及在提交时可能不视为现有技术的描述的各方面既不明示也不暗示地被承认为本发明的现有技术。
最近一代移动电信系统(诸如,基于3GPP定义的UMTS和长期演进(LTE)架构的移动电信系统)能够支持比由前几代移动电信系统提供的简单语音和消息服务更广泛的服务。例如,通过LTE系统提供的改进的无线电接口和增强的数据速率,用户能够享受高数据速率的应用程序,例如移动视频流和移动视频会议,这些应用程序以前仅经由固定线路数据连接可用。除了支持这种更复杂的服务和装置外,还建议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支持不太复杂的服务和装置,这些服务和装置利用新一代移动电信系统的可靠和广泛覆盖,而不必依赖于这种系统中可用的高数据速率。因此,部署这种网络的需求很大,并且这些网络的覆盖区域(即可以接入网络的地理位置)预期可能更快地增加。
因此,预计未来的无线通信网络将例行地且有效地支持比当前系统被优化以支持的更广泛的数据流量简档和类型相关联的更广泛的装置的通信。例如,预计未来的无线通信网络将有效地支持与装置的通信,该装置包括降低复杂性的装置、机器类型通信(MTC)装置、高分辨率视频显示器、虚拟现实耳机等。这些不同类型的装置中的一些可以大量部署,例如,用于支持“物联网”的、并且通常可以与具有相对高延迟容限的相对少量的数据的发送相关联的低复杂度装置。
鉴于此,期望未来的无线通信网络(例如,那些可以被称为5G或新无线电(NR)系统/新无线电接入技术(RAT)系统的网络)以及现有系统的未来迭代/版本有效地支持与不同应用程序和不同特征数据流量简档相关联的广泛装置的连接性。
随着无线电技术的不断发展(例如随着5G的发展),这些技术不仅可以用于通过基础设施设备向小区中的无线通信装置提供服务,而且还可以被互连基础设施设备用于提供无线回程。鉴于此,有必要确保:当大量数据从各种通信装置和基础设施设备经由施主基础设施设备发送到核心网络时,物理连接到核心网络的施主基础设施设备不会遭受“容量不足(capacity crunch)”。此外,有必要确保回程中各种基础设施设备之间的链路既稳定又可靠。
发明内容
本公开可以帮助解决或减轻所附权利要求中所定义的上面讨论的至少一些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尼集团公司,未经索尼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8003093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