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接头构造、汽车部件及接头构造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80023471.8 | 申请日: | 2020-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138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发明(设计)人: | 富士本博纪;浜田幸一;大野敦史;泽靖典;铃木利哉;冈田徹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3K11/11 | 分类号: | B23K11/11;B23K11/00;B23K11/16;B23K20/12;B23K26/323;F16B5/08;F16B11/00;F16L13/02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高迪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头 构造 汽车部件 制造 方法 | ||
接头构造具备:第1板状部件;第2板状部件,与第1板状部件在板厚方向重叠;第3板状部件,在板厚方向重叠在第2板状部件的重叠着第1板状部件的一侧的相反侧;以及多个接合部,形成在第1板状部件、第2板状部件及第3板状部件被重叠的部分上,将第1板状部件、第2板状部件及第3板状部件相互接合;多个接合部沿着第1板状部件及第2板状部件的端部隔开间隔地形成;第3板状部件具有折回部,该折回部至少在多个接合部之间在第1板状部件及第2板状部件的端部被折回,被配置在第1板状部件的重叠着第2板状部件的一侧的相反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接头构造、汽车部件及接头构造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近年来的汽车产业中,以车体的轻量化带来的燃耗改善为目的,推进了高强度钢板向车体的应用。提高构成车体的钢板的强度,由此能够用板厚薄的钢板来实现需要的特性,能够达成车体的轻量化。
但是,在将高强度钢板用于车体的情况下,难以确保钢板彼此的接合部的强度。例如,作为用于车体的高强度钢板的接合方法,目前广泛使用的是点焊接。在图1中概略地表示了钢板的抗拉强度与钢板的点焊接部的十字抗拉强度(CTS:Cross Tension Strength)的关系。随着提高钢板的抗拉强度,点焊接部的十字抗拉强度也增大。但是,如果钢板的抗拉强度超过约780MPa,则发生十字抗拉强度下降的趋向。考虑这是因为,点焊接部的焊接金属越硬则熔核越脆。
作为确保高强度钢板的接合部的强度的手段,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下这样的点焊接用钢板:抗拉强度是400~700MPa,母材的成分组成中的C的含有量是0.05~0.12质量%的范围,由下式{Ceqt=C+Si/30+Mn/20+2P+4S}表示的碳当量Ceqt是0.18质量%以上且0.22质量%以下的范围,并且由下式{Ceqh=C+Si/40+Cr/20}表示的碳当量Ceqh是0.08质量%以上,进而,在距该钢板的表面3μm以内的范围的深度,通过马库斯型高频辉光放电发光表面分析法(GDS:Glow Discharge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metry)测量的平均氧浓度OC(%)是由下式{OC≤0.5}表示的范围。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电阻点焊接方法,是将叠合了两枚以上的钢板的板组用一对焊接电极夹持、一边加压一边使电流流过而进行焊接的电阻点焊接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由两个工序构成;具有:正式通电工序,通过通电形成规定直径的熔核;以及后热通电工序,在用与正式通电工序相同的加压力夹入的状态下,由1周期以上且20周期以下的休止和短时间的通电构成。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通过钢板的成分等的控制,实现了点焊接部的强度的改善。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通过后热通电工序实现了点焊接部的强度的改善。但是,根据专利文献1的技术,钢板的点焊接部以外的部位的成分设计的自由度被妨碍。专利文献2的技术,仅着眼于点焊接部自身的强度提高,而关于包括点焊接部在内的接头构造整体的强度提高方法没有进行任何研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0237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157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接合部不易断裂的接头构造。
用来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主旨如以下所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制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8002347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