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轴承装置和主轴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080013803.4 | 申请日: | 2020-02-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538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 发明(设计)人: | 小池孝誌;福岛靖之;澁谷勇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NTN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23B19/02 | 分类号: | B23B19/02;B23Q17/00;F16C19/16;F16C19/52;F16C25/08;F16C33/66;F16C35/12;F16C41/00;F16N7/38;G01M13/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韩俊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轴承 装置 主轴 | ||
提供了一种轴承装置和包括轴承装置的主轴装置,通过它们中的每一个可以精确且快速地检测轴承中的温度变化。轴承装置(1)包括轴承(2)、预压单元(3)、壳体(4)和热通量传感器(11)。轴承(2)支承旋转体(5)。预压单元(3)包括对轴承(2)施加预载荷的弹性体(9)。壳体(4)固定轴承(2)。热通量传感器(11)固定到壳体(4)和预压单元(3)中的一个,并且对热通量进行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轴承装置和主轴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公开第2017-26078号(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轴承装置中,在轴承的端面设置有附接单元,以防止诸如轴承卡住之类的问题。附接单元包括:用于向轴承部供给油的泵;以及用于对润滑部的温度进行测量的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当从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获得的温度的时间变化变得大于阈值时,通过使用泵向轴承部供给油来防止温度上升。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第2017-26078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第2016-166832号
发明概述
技术问题
在日本专利公开第2017-26078号中描述的轴承装置中,基于温度来对轴承中出现异常的迹象进行判断。在此,对于设置在与轴承相邻配置的附接单元中的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难以对具有低红外发射率的金属表面的温度进行测量。因此,由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测量的目标是由树脂制成的保持架。然而,当保持架不是由树脂制成时,难以使用日本专利公开第2017-26078中描述的结构来对其温度进行测量。
此外,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低于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因此,即使不存在异常,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也可能错误地检测到温度变化、或者当存在异常,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可能无法检测到温度变化。此外,认为在油润滑环境中使用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时,传感器会受到润滑油的影响。例如,当润滑油形成雾气,并且该雾气随后进入测量目标与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之间时,难以精确地测量温度。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承装置和包括该轴承装置的主轴装置,通过轴承装置,可以精确且快速地对轴承的温度变化进行检测。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轴承装置包括轴承、预压单元、壳体和热通量传感器。轴承对旋转体进行支承。预压单元包括对轴承施加预压的弹性体。壳体对轴承进行固定。热通量传感器固定到壳体和预压单元中的一个,并且对热通量进行检测。
根据本公开的主轴装置包括轴承装置和使旋转体旋转的电动机。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可以实现一种轴承装置和包括轴承装置的主轴装置,通过它们中的每一个可以精确且快速地对轴承的温度变化进行检测。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5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的构造的框图。
图6是用于说明由异常诊断装置执行的异常判断处理的第一示例的流程图。
图7是用于说明由异常诊断装置执行的异常判断处理的第二示例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NTN株式会社,未经NTN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8001380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