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物可吸收支架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80011653.3 申请日: 2020-01-28
公开(公告)号: CN113365579A 公开(公告)日: 2021-09-07
发明(设计)人: 山下修藏;佐佐木诚;和田晃 申请(专利权)人: 株式会社日本医疗机器技研
主分类号: A61F2/82 分类号: A61F2/82;A61F2/915;A61L27/28;A61L27/04;A61L27/30;A61L27/34;A61L27/54;A61L27/58;A61L31/02;A61L31/12;A61L31/14;A61L31/16
代理公司: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代理人: 张晶;谢顺星
地址: 日本*** 国省代码: 暂无信息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生物 吸收 支架
【说明书】:

本发明提供一种耐腐蚀性得以改善的镁合金支架及其制造方法。(1)一种生物可吸收支架,其具备:形成于由镁合金构成的芯结构体上且以氟化镁作为主要成分的第一防腐层、与镀覆于第一防腐层上而形成于第一防腐层上的类金刚石碳的第二防腐层。(2)一种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制造方法,其中,对所述芯结构体表面实施氟化处理,形成以氟化镁作为主要成分的第一防腐层,而后,将形成有所述第一防腐层的芯结构体配置于高频等离子体CVD装置,导入含有碳元素的原料气体,对所述芯结构体表面镀覆类金刚石碳膜,从而形成第二防腐层。

相关申请

本申请要求2019年1月30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9-014434、2019年3月28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9-062873及2020年1月8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20-001519的优先权,通过参考引用其整体内容并将其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留置在生物体的管腔、特别是留置在冠状动脉中所产生的狭窄部或阻塞部以维持开放状态,且同时在生物体内逐渐消失的生物可吸收支架。

背景技术

由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塞或心绞痛等)为阻碍对心肌的血液(营养或氧气等)供给的严重的疾病,被列为日本人的第二大死因。作为该疾病的治疗,近年来,使用导管的微创手术(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正在广泛地普及,而非开胸手术这样的外科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其中,与以往的球囊成形术相比,冠状动脉支架留置术由于狭窄的复发(再狭窄)率小,因此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然而,即使在冠状动脉支架已广泛普及的现在,也一直有在术后远期发生并发症的病例。这是由于,以钴铬合金或不锈钢为基材的该支架留置在患部后也以扩张血管内壁的状态残留,因此妨碍了本来的血管舒缩(博动),持续对血管内壁施加机械和化学刺激。在医疗实践中,作为解决该技术问题的新的医疗器械,越来越期待一种兼具对缺血性心脏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且可恢复术后远期的血管舒缩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另外,近年来,生物可吸收支架(bioabsorbable stent)也被称作生物可吸收支架(bioabsorbablescaffold)。本说明书中所述的生物可吸收支架(bioabsorbable stent)同样也指生物可吸收支架(bioabsorbable scaffold)。

生物可吸收支架由于具有在患部的治愈过程中逐渐降解的创新功能,因此认为其最适于早期消除这些刺激,使患部恢复正常的血管舒缩。该功能还进一步有利于缩短防止并发症的抗血小板药物的服用期、扩大术后再治疗的选项。

若将以生物可吸收镁合金为基材的裸金属支架在水溶液中扩张,则存在在水分子所接触的整个表面进行降解(腐蚀),机械强度立即受损的问题,在该情况下难以进行实用化。镁合金在生物体环境下的降解速度远远大于聚乳酸在生物体环境下的降解速度,若考虑到必须在支架留置后1~6个月的期间内维持充分的血管支撑力(径向力),则也绝对不是适宜的特性。

作为通过防水屏障来抑制含有铝和稀土的镁合金基材的腐蚀的方法,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该基材的表面形成氟化镁层,且由于仅靠氟化镁层并不足以延迟镁合金的腐蚀因而进一步在氟化镁层上形成化学转化膜层[氧化铝层与聚(铝乙二醇)(poly(aluminum ethylene glycol))(alucone)]层的处理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US2016/0129162A1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延迟镁合金腐蚀的屏障层,在镁合金表面形成有氟化镁层并在其之上形成有化学转化膜层[氧化铝层与聚(铝乙二醇)(alucone)],但铝对人体存在安全性问题,因此期望通过不含铝的处理剂来控制镁合金的腐蚀性。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本医疗机器技研,未经株式会社日本医疗机器技研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800116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