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挥发油分离提取器及包含其的挥发油收集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3328802.5 | 申请日: | 2020-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25070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 发明(设计)人: | 易红;刘晓谦;王智民;冯伟红;杨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11B9/02 | 分类号: | C11B9/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乾成律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927 | 代理人: | 姚志远;李昕巍 |
| 地址: | 100007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挥发油 分离 提取 包含 收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挥发油分离提取器及包含其的挥发油收集装置。该挥发油分离提取器包括:油水分离器(1),所述油水分离器(1)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有冷凝器接口和控制阀(4);蒸汽收集管(2),所述蒸汽收集管(2)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口和容器接口,所述蒸汽收集管(2)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油水分离器(1)流体连通;以及水循环回流管(3),所述水循环回流管(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连接口和第三连接口,所述水循环回流管(3)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口与所述油水分离器(1)的中部流体连通,所述水循环回流管(3)通过所述第三连接口与所述蒸汽收集管(2)流体连通。该提取器同时提取、分离与测定挥发油中的重油和轻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挥发油提取,属于芳香本草提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同时提取轻油和重油的挥发油分离提取器及包含其的挥发油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挥发油又称精油、芳香油,是一类具有芳香气味、在常温下能挥发的、可随水蒸汽蒸馏出来而又与水不相混溶的挥发性油状成分的总称。广泛存在于整株植物,不均等地分布于枝叶、树皮、树干、根、花、果实、种子等植物器官中。一般情况下,挥发油呈现油状液体,少数呈现固态;挥发油具有易挥发性、折光性和旋光性;挥发油的组成相当复杂,其基本组成为萜类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等,其中萜类占的比例最大且主要是单萜、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因此挥发油易溶于石油醚、乙醚、乙醇等有机溶剂,难溶或微溶于水。
挥发油不仅应用在医药中,还常用于食品、化妆品领域。
目前,从天然本草中萃取挥发油的方法很多,一般有以下几种:
1、水蒸汽蒸馏法:此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是最常用的萃取方法。将新鲜的或经干燥处理的芳香植物原料放到蒸馏器中加热,让植物内的挥发油跟着蒸汽蒸发出来。含有挥发油的水蒸汽经由导管收集冷却后,蒸汽会冷却成液体,再依照水与挥发油的比重、密度的差异而分离出来。剩下来的水分当中,或多或少都有些挥发油溶在里面,这就是所谓的花水,大部分挥发油是以此方法提炼出来的。2、冷冻压缩法(压榨法):此方法专门用来萃取贮藏在果皮部分的挥发油。3、化学溶剂萃取法:此方法是树胶、树脂和花类挥发油的常用萃取方法。4、油脂分离法(脂吸法):此方法是花朵挥发油的昂贵的萃取方法。5、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此方法是一种十分昂贵的方法且成分远多于挥发油。6、浸泡法:此方法将花朵浸泡在热油中,使植物中的挥发油释放出来,再用过滤法萃取即可。
这六种方法比较而言,目前最常用的、操作简单、成本低的挥发油提取方法是水蒸汽蒸馏法。通过水蒸汽蒸馏法所得到的挥发油是和水蒸汽一起蒸发出来的,含有挥发油的水蒸汽经由导管收集冷却后,蒸汽会冷却成液体,再依照水与挥发油的比重、密度的差异而分离出来,从而得到纯净的挥发油。根据挥发油与水密度的比较,挥发油分为轻油和重油两种。即:比水轻的是轻油(相对密度小于1.0),比水重的是重油(相对密度大于1.0)。
目前市场上对于这两种挥发油的提取,分别采用轻油提取器和重油提取器两套不同的装置,这就要求根据挥发油的密度性质,采用不同的装置。对于工业化生产而言,仪器的拆卸十分不便,并且有严重的安全隐患。当在提取挥发油时,必须首先知道所提取的挥发油是轻油还是重油,以便选取适合分离器,选错挥发油会回流至加热器中。如不知道相对密度则需要试提,以选择合适的分离器进行提取,错了再换,从而影响了提取效率,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尤其在中药复方提取时,不同药味可能同时含有轻油、重油,导致提取时采用轻油分离器时重油无法收集,回流至加热器中;采用重油分离器时轻油无法收集,也回流至加热器中,难以实现同步提取,而且几乎无法同时兼顾,这也是近十几年来中药行业的一大难题,并多次被国家列为专题进行攻关。在实际生产应用过程中,还会遇到提取相对密度接近1.0 的挥发油时,由于相对密度于水相当,流出的油有时而漂浮成轻油,有时而沉于底部成重油,仅能获得芳香水,难以获得挥发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未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3288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患者使用的尿管自动排尿装置
- 下一篇:一种氢燃料电池系统耐久性试验台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