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控制氨逃逸及气溶胶产生的氨法脱硫加氨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23324918.1 | 申请日: | 2020-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59816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 发明(设计)人: | 祝娟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3/50 | 分类号: | B01D53/50;B01D53/80;B01D53/96 |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陈鹏 |
| 地址: | 21000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逃逸 气溶胶 产生 脱硫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控制氨逃逸及气溶胶产生的氨法脱硫加氨系统,包括脱硫塔、集液盘、循环管道、回流管道、加氨管道、冲洗水装置、加氨槽、流量计、调节阀、氨水装置和吸收循环泵,集液盘位于脱硫塔内,其排出口与回流管道连接,回流管道排出口与加氨槽入口连接,加氨管道上设置有流量计和调节阀,氨水装置与加氨管道入口连接,冲洗水装置与加氨管道的垂直段连接,加氨槽的一排出口与循环管道连接,循环管道的出口与集液盘的上方连接,循环管道上设置有吸收循环泵,在回流管道水平管段内设置有加氨装置,加氨管道与回流管道在加氨装置处连接;该系统可以控制氨逃逸和气溶胶的形成,实现高效脱硫及颗粒物的超低排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氨工艺,具体涉及一种控制氨逃逸及气溶胶产生的氨法脱硫加氨系统。
背景技术
对于氨法脱硫的现有加氨工艺为在加氨槽上开口,通过氨水输送泵将氨水罐内的氨水溶液通过管道输送到加氨槽的加氨口,循环浆液通过集液盘收集回流至加氨槽中,使得补充的氨水不能够与循环浆液在短时间内充分混合均匀,从而导致循环浆液的氨水量或多或少,多了无法精准控制氨逃逸及气溶胶,少了对高效脱除二氧化硫产生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氨逃逸及气溶胶产生的氨法脱硫加氨系统,该系统可以控制氨逃逸和气溶胶的形成,实现高效脱硫及颗粒物的超低排放。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得解决方案为:一种控制氨逃逸及气溶胶产生的氨法脱硫加氨系统,包括脱硫塔、集液盘、循环管道、回流管道、加氨管道、冲洗水装置、加氨槽、流量计、调节阀、氨水装置和吸收循环泵,集液盘位于脱硫塔内,其排出口与回流管道连接,回流管道排出口与加氨槽入口连接,加氨管道上设置有流量计和调节阀,氨水装置与加氨管道入口连接,冲洗水装置与加氨管道的垂直段连接,加氨槽的一排出口与循环管道连接,循环管道的出口与集液盘的上方连接,循环管道上设置有吸收循环泵,在回流管道水平管段内设置有加氨装置,加氨管道与回流管道在加氨装置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加氨装置包括若干供氨母管、若干供氨支管、若干喷嘴以及耐腐蚀的管网;管网与回流管道预留的耐腐蚀预埋板焊接牢固,供氨母管与加氨管道的排出口连接,供氨支管与供氨母管交叉连接,供氨母管和供氨支管上安装有喷嘴。
进一步的,所述喷嘴为碳化硅空心喷嘴。
进一步的,所述供氨母管和供氨支管为多根,二者交叉垂直连接组成网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回流管道和加氨管道均为2根平行管道。
进一步的,所述循环管道上连接有PH测量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加氨槽的底部、PH测量装置底部和循环管道的吸收循环泵前还连接有地沟管道,废液通过地沟管道排入地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显著优点为: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集液盘至加氨槽的回流管道的水平管段上设置一层喷氨格栅,沿着浆液的自流方向的逆向布置喷嘴,使得氨水在加氨槽内均匀混合,从而可以实现控制氨逃逸和气溶胶的形成;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高效脱硫及颗粒物的超低排放,使大气污染降至允许范围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氨法脱硫加氨系统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加氨装置在回流管道上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加氨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方案。
氨法脱疏工艺是将一定浓度的氨水通过循环泵输送至吸收搭(加氨槽)喷淋管路内,通过均匀布置在喷淋管上的的喷嘴喷入塔内,与需要净化的烟气逆流充分接触后实现脱除烟气中SO2,服除烟气的SO2需要不断地消耗氨水溶液,当氨水溶液量喷入过多会导致热烟气带走一部分的氨气,导致氨逃逸现象严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3249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