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凹版印刷机墨槽有效
申请号: | 202023323747.0 | 申请日: | 202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435480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李朝鸿;林湧财;李昭川;卓孝共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鑫叶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41F9/08 | 分类号: | B41F9/08;B41F9/06;B41F31/02;B41F31/04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精诚新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18 | 代理人: | 何家富 |
地址: | 3610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凹版 印刷机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凹版印刷机组件,目的是提供一种凹版印刷机墨槽,解决目前凹版印刷机印制高粘度油墨时,印版高速旋转后把大量油墨带到墨槽刮刀后,受印版运转带墨影响,油墨同时无法及时回流,同时印版速度越快,该现象越严重,造成进墨位液面低,印版浸墨少,严重影响印刷质量及生产效率。技术方案是:改造原有墨槽,印版及原墨槽之间增加托盘,减少印版高速运转所带走的油墨量,同时可增加一部分不受印版旋转影响的回墨空间,多余的油墨则会回流到回墨通道,不会大量溢出,保证油墨能够及时回流补充,使得供墨充足,提高印刷质量与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凹版印刷机组件,具体涉及一种凹版印刷机墨槽。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凹版印刷机,其在工作过程中转动的印版下半部分浸在墨槽的油墨中,不断地带走油墨,所以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不时地往墨槽中添加油墨。目前常规的墨槽结构印制高粘度油墨时,印版高速旋转后把大量油墨带到墨槽刮刀之后,造成油墨向后渗漏,污染严重,清理困难,同时油墨受到印版离心力带墨作用的影响,在墨槽内无法向进墨位回流,供墨速度远低于印版带走油墨,造成进墨位液面低,印版浸墨少,严重影响印刷质量以及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凹版印刷机墨槽,使得墨槽内油墨不受印版高速运转影响顺利回流,增加印版浸墨量,提高印刷质量及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凹版印刷机墨槽,包括主墨槽、连接主墨槽的回墨槽、可旋转设置于主墨槽上的印版以及对应印版的刮墨刀,所述主墨槽在背离刮墨刀的一端设有供墨管,所述主墨槽与印版之间设有托盘,所述托盘与印版之间形成供墨通道,所述托盘与主墨槽之间形成不受印版旋转影响的回墨通道,使得印版在旋转过程中油墨能够及时回流,不会大量向后及两侧溢出,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具体地,所述托盘为弧形托盘,并与印版同心设置,所述主墨槽为弧形墨槽,并与印版同心设置,使得进墨回墨过程更加的顺滑流畅,且速度稳定。
具体地,所述托盘靠近供墨管处的一端设置有回墨进墨口,保证回流到回墨通道里的油墨再次流入供墨通道充分利用。
具体地,所述回墨进墨口为栅格状开口,且在竖直投影面上,上下两层的栅格板具有相重合的区域,从而改变油墨的冲击力,合理控制流量,以及减少印版旋转对回墨补充影响,能够保证出墨口端油墨顺利回流至墨槽,避免造成印版浸墨少。
具体地,所述托盘下方与主墨槽通过所述焊接双柱支撑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约,解决了常规墨槽结构印制高粘度油墨时,印版高速旋转后把大量油墨带到墨槽刮刀之后,造成油墨向后渗漏,油墨无法回流的问题,使得印版在旋转过程中油墨能够及时回流,增加印版浸墨量,提高印刷质量及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左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前视内部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附图标注:1刮墨刀、2印版、3供墨管、4主墨槽、5回墨槽、6托盘、7回墨进墨口、8供墨通道、9回墨通道、10焊接双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鑫叶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未经福建鑫叶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3237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