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滑轨式收缩膨胀仪有效
申请号: | 202023308854.6 | 申请日: | 202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409580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李黎;邵明申;李志鹏;陈卫昌;刘建辉;李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B5/00 | 分类号: | G01B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恒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76 | 代理人: | 郭文浩;尹文会 |
地址: | 100029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滑轨 收缩 膨胀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古遗址保护材料收缩性检测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现有的收缩仪对以石灰为主剂的胶凝材测试时测试结果误差较大的问题,具体涉及一种滑轨式收缩膨胀仪,包括测试试体、测试装置和数据采集装置,测试装置包括试样托盘、底板以及设置于底板两端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试样托盘设置于底板顶部;底板的顶部设置有平移装置,试样托盘在平移装置的带动下可水平移动;试样托盘上设置有V形凹槽,以承载测试试体;第一侧板上设置有第一触头以及用于检测第一触头数据信息的速显检测装置;第二侧板上设置有导电触头;数据采集装置与速显检测装置、导电触头、平移装置通信连接;通过本实用新型可使试件与仪器之间不产生摩擦,可有效提高测试精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古遗址保护材料收缩性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滑轨式收缩膨胀仪。
背景技术
古遗址是古代人类各种活动留下的遗迹,既包括人类为不同用途所营建的建筑群体,以及范围更大的村寨、城堡、烽燧等各类建筑残迹;也包括人类对自然环境利用和加工而遗留的一些场所;我国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遗址在千处以上,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85处,包括各种有代表性的遗址;千百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破坏,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址,有的湮没已久,有的则沦为沙漠中的废墟,有的正遭受着毁灭性的破坏,所以遗址加固材料的研究,是遗址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作为加固材料,收缩性是材料的一项重要指标,会直接影响修复效果和工程质量。
近年来,因为使用水泥修复历史遗址而出现问题的普遍发现,以石灰为主剂的胶凝材料在遗址修复工程中逐步应用;目前各科研单位针对硅酸盐水泥有关收缩方面的检测有非接触式和接触式等不同种类的收缩仪,由于以石灰为主剂的胶凝材料初始强度较低,龄期强度增长缓慢,在检测收缩膨胀时容易引起试体变形产生误差,测试人员不同的测试态度导致错误,进行多数量试体的收缩膨胀测试容易产生记录误差,造成检测误判。具体来讲,遗址多处于环境多变的条件下,遗址本体和加固材料在冻融循环、干湿循环等微环境作用下易于产生变形和破坏,当前在修复实践过程中,由于加固材料的收缩和膨胀,往往产生保护修复后的二次开裂,即“破坏性保护”,因此,文物保护修复材料的收缩和膨胀率是限制保护效果的重要参数。另一方面,目前,在文物保护领域,尚未发布材料收缩率测试的规范和标准,现有的测试方法多参考混凝土收缩率测试方法,例如,中国交通部标准JTJ270-98、中国电力行业标准DL/T5150-2001和中国国家标准GB/T50082-2009等,测试方法存在工作量大、人为误差难以控制、测试精度不高的局限性,同时,上述标准均采用卧式收缩仪,测试过程中无法避免试样与测量装置间的摩擦力,测试结果的精度难以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的收缩仪对以石灰为主剂的胶凝材测试时测试结果误差较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滑轨式收缩膨胀仪,包括测试试体、测试装置和数据采集装置,所述测试装置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底板和试样托盘;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两端,且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平行设置;
所述试样托盘设置于所述底板顶部;所述底板的顶部设置有平移装置,所述试样托盘在所述平移装置的带动下可水平移动;所述试样托盘的中间顶部设置有V形凹槽,以承载固定所述测试试体;
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第一触头以及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触头数据信息的速显检测装置;所述第二侧板上设置有导电触头;所述数据采集装置与所述速显检测装置、所述导电触头、所述平移装置通信连接。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平移装置包括第一直线导轨和第二直线导轨,所述第一直线导轨、所述第二直线导轨与所述测试试体的纵向轴线平行设置;
所述试样托盘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直线导轨、所述第二直线导轨相适配的第一凹槽、第二凹槽。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V形凹槽的两侧设置有第一贯通槽和第二贯通槽,所述第一贯通槽与所述第二贯通槽相对于所述测试试体的纵向轴线对称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未经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30885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强度、高弯曲性的多节鱼竿
- 下一篇:一种应用于冰箱的无钉固定加强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