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池加热装置及锂电池有效
| 申请号: | 202023258909.7 | 申请日: | 2020-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31461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 发明(设计)人: | 雷晶晶;郑伟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2M7/537;H02M1/088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明日今典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43 | 代理人: | 王杰辉;谭娅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加热 装置 锂电池 | ||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电池加热装置及锂电池,电池加热装置包括LC谐振电路、补偿电路和控制回路;LC谐振电路与锂电池组串联于充放电回路中;LC谐振电路用于受控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对锂电池组大电池充放电;控制回路控制补偿电路对LC谐振电路进行充放电补偿,以使LC谐振电路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对锂电池组大电池充放电。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池加热装置及锂电池,电池加热装置通过控制回路控制补偿电路对LC谐振电路进行充放电补偿,以使LC谐振电路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对锂电池组大电池充放电,锂电池内部发热,使锂电池快速升温,解决现有电池加热速度慢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电池加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电池加热装置及锂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做为一种新型的二次电池,由于其较高的比能量、安全性好、无污染性、较高的电压平台、充放电效率高、循环性能好等优点,广泛用于手机数码、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摩托车、电动汽车等。
锂离子电池对环境比较敏感,一般最佳工作温度为20~35℃;随着温度的下降,锂离子电池的放电效率下降,且对锂电池进行大电流充放电对锂电池循环寿命有损害,一般情况下,在低于某一温度时,是不允许对电池充放电的,或者限功率放电;对于电动自行车/摩托车、电动汽车来说,由于其工作环境在室外,在冬天,尤其是北方的冬天,气温一般是零度以下,此时如果对锂电池进行充放电,会严重缩小电池的循环寿命;大大降低了电动汽车的应用范围,所以需要对电动汽车的电池系统进行热管理,使动力电池工作在最佳工作状态。
提高电池温度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加热,目前使用最多的是采用加热垫、空调热风、或者液体从电芯外壳加热,由于热量是从电池外壳传递到电芯里面,而且外部加热温度不能太高,所以造成加热速度过慢,一般只能做到0.3℃/min。由于电芯的温度检测一般是检测电池外壳的温度,所以往往检测到电池外部的温度已经很高了,但是电芯内部的温度还未达到合适的温度,造成误报。试想一下,在冬天时,每一次使用之前都需要提前1个小时或者更长时间使电池温度提高到合适的温度,在紧急情况需要用车的时候,这是无法接受的。
另外,通用Volt混合动力汽车采用一种热管理方法,即随时使电池温度保持在合适的温度,即使在车辆静置的情况下,这样只是回避了加热速度慢的问题,但是会造成能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电池加热装置及锂电池,旨在解决现有电池加热速度慢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池加热装置,包括LC谐振电路、补偿电路和控制回路;
LC谐振电路与锂电池组串联于充放电回路中;
LC谐振电路用于受控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对锂电池组大电池充放电;
控制回路控制补偿电路对LC谐振电路进行充放电补偿,以使LC谐振电路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对锂电池组大电池充放电。
进一步地,LC谐振电路包括第一电感和电容,第一电感和电容依次串联于充放电回路中,第一电感一端与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一电感另一端与锂电池组的正极连接,电容另一端连接锂电池组的负极电连接,且锂电池组的负极接地。
进一步地,补偿电路包括:
第二电感;
第一MOS管,第一MOS管的漏极与锂电池组的正极连接,第一MOS管的源极与第二电感的一端连接;
第二MOS管,第二MOS管的漏极与第二电感的一端连接,第二MOS管的源极与锂电池组的负极连接;
第三MOS管,第三MOS管的漏极与第二电感的另一端连接,第三MOS管的源极与锂电池组的负极连接;
第四MOS管,第四MOS管的漏极与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四MOS管的源极与第二电感的另一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未经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25890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