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RTO废气净化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3236857.3 | 申请日: | 2020-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09452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 发明(设计)人: | 李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凤鸣高科产业(辽宁)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3G7/06 | 分类号: | F23G7/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22000 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柳城街***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rto 废气 净化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RTO废气净化装置,包括外壳,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内部中间均设置有蓄热器,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顶部均设置有燃烧氧化室,所述第一壳体的左侧底部通过第一连接管固定连接在第一切换阀的右侧,所述第二壳体的右侧底部通过第二连接管固定连接在第二切换阀的左侧,所述进气管的中间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管,所述第三连接管的顶部固定连接在第一切换阀的底部。本实用新型中,蓄热器底部分别与进气管和排气管相连,通过阀交替换向,将燃烧室的高温气体热量蓄留,燃烧室的高温气体热量会预热即将进入燃烧氧化室的有机废气,在热交换效率上比直接燃烧和催化燃烧要有优势,值得大力推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净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RTO废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废气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巨大危害性,因此在环境工程领域对废气的治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外现有无组织废气主要处理技术有:热氧化法、物理化学法、低温等离子法、植物提取液法、生物过滤法等。
传统的废气处理热量损耗严重,在处理的过程中大量的热量流失,不够节能环保。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RTO废气净化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RTO废气净化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左侧底部设置有进气口,所述外壳的右侧顶部设置有出气口,所述外壳内部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壳体,所述外壳的内部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右侧顶部和第二壳体的左侧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三壳体,所述第三壳体的中间内壁连接有加热器,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内部中间均设置有蓄热器,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顶部均设置有燃烧氧化室,所述第一壳体的左侧底部通过第一连接管固定连接在第一切换阀的右侧,所述第二壳体的右侧底部通过第二连接管固定连接在第二切换阀的左侧,所述进气口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中间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管,所述第三连接管的顶部固定连接在第一切换阀的底部,所述进气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二切换阀的底部,所述第一切换阀的左侧通过出气管固定连接在出气口的左侧,所述出气管的右侧底部固定连接有第四连接管且第四连接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二切换阀的右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三壳体左右分别贯穿第一壳体的右侧和第二壳体左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加热器的内侧设置有电磁加热管。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出气管固定连接在外壳的顶部内壁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右侧向右贯穿第一壳体。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二连接管向左贯穿第二壳体。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内部中间均设置有蓄热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顶部均设置有燃烧氧化室,第一壳体的左侧底部通过第一连接管固定连接在第一切换阀的右侧,第二壳体的右侧底部通过第二连接管固定连接在第二切换阀的左侧,进气管的中间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管,第三连接管的顶部固定连接在第一切换阀的底部,进气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二切换阀的底部,第一切换阀的左侧通过出气管固定连接在出气口的左侧,出气管的右侧底部固定连接有第四连接管且第四连接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二切换阀的右侧,蓄热器底部分别与进气管和排气管相连,通过阀交替换向,将燃烧室的高温气体热量蓄留,减少热量的损耗,燃烧室的高温气体热量会预热即将进入燃烧氧化室的有机废气,在热交换效率上比直接燃烧和催化燃烧要有优势,用最环保的方式达到设计所要求的除臭效果,值得大力推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凤鸣高科产业(辽宁)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凤鸣高科产业(辽宁)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23685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