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碳纤维发热电缆有效
| 申请号: | 202023228529.9 | 申请日: | 2020-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20587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 发明(设计)人: | 陈智;罗振源;杨军兵;肖衡林;潘平;海迪;连星玮;陆健;谭金甲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5B3/56 | 分类号: | H05B3/56 |
| 代理公司: | 武汉楚天专利事务所 42113 | 代理人: | 孔敏 |
| 地址: | 430068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碳纤维 发热 电缆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碳纤维发热电缆,包括由内到外依次包括碳纤维发热体、铁氟龙层、绝缘层、泡沫聚乙烯板、金属编织层,所述碳纤维发热体设置于铁氟龙层内部,所述铁氟龙层设置于绝缘层中心,所述泡沫聚乙烯板呈半环形包裹住绝缘层部分外壁,所述泡沫聚乙烯板在所述金属编织层包裹下形成凸起部。本实用新型碳纤维发热电缆相比于传统碳纤维发热电缆散热,通过泡沫聚乙烯板呈半环形包裹住绝缘层部分外壁,可保证其只向上传热,极大的提高了换热散热的效率;泡沫聚乙烯板在金属编织层的包裹下,下端凸起,触感明显,截面呈现椭圆形,施工时可以精准定位碳纤维发热电缆的面朝向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碳纤维发热电缆。
背景技术
随着当前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融雪化冰技术正在逐步的提高,不仅仅是传统的人工,机械的融雪化冰以及碳纤维发热电缆越来越多的被投入到公路中。
传统碳纤维发热电缆的结构由里向外依次是碳纤维发热体、铁氟龙层、绝缘层、金属编织层,其散热是通过在碳纤维发热体两端加以电压,碳纤维发热体以红外线的方式向外四周辐射能量,但这种散热方式,电热转化率不高,发热电缆埋在混凝土层里会向四周散热,而融雪化冰只是为了融化掉路面上层的冰雪,这样就会有一部分的热量损失浪费;并且发热电缆埋设在混凝土层里时会因其韧性经常移动,导致无法准确知道是否散热面的朝上,从而造成施工困难。因此一种可以提高散热效率和精准定位的碳纤维发热电缆有待出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当前融雪化冰中投入碳纤维发热电缆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提高散热效率和精准定位的碳纤维发热电缆。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标,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碳纤维发热电缆,包括由内到外依次包括碳纤维发热体、铁氟龙层、绝缘层、泡沫聚乙烯板、金属编织层,所述碳纤维发热体设置于铁氟龙层内部,所述铁氟龙层设置于绝缘层中心,所述泡沫聚乙烯板呈半环形包裹住绝缘层部分外壁,所述泡沫聚乙烯板在所述金属编织层包裹下形成凸起部。
进一步的,所述泡沫聚乙烯板外表涂抹一层均匀的不发泡层。
进一步的,所述不发泡层厚度为1mm。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编织层与绝缘层之间留有弧度空隙。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编织层由不锈钢材料制作,形成网套网格型的编织结构,厚度为0.1-0.3mm。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层由PVC聚氯乙烯材料制作成,厚度为1mm。
进一步的,所述铁氟龙层厚度为0.2-0.5mm。
进一步的,所述碳纤维发热体由多根碳纤维发热丝束起来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泡沫聚乙烯板厚度为1-2.5mm。
进一步的,所述泡沫聚乙烯板用粘合剂固定于绝缘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碳纤维发热电缆属于新型发热材料,机械强度高,使用寿命长,重量轻,体积小,柔软,耐断,对混凝土本体结构受力无影响;
2、相比于传统碳纤维发热电缆散热,通过泡沫聚乙烯板呈半环形包裹住绝缘层部分外壁,可保证其只向上传热,极大的提高了换热散热的效率;
3、泡沫聚乙烯板在金属编织层的包裹下,下端凸起,触感明显,截面呈现椭圆形,施工时可以精准定位碳纤维发热电缆的面朝向问题;
4、可以用于路面,人行道,机场跑道等融雪化冰的重要地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碳纤维发热电缆的侧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工业大学,未经湖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22852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背负式茶叶采摘器
- 下一篇:小型棉纱脱水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