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支撑环结构及隔热垫支撑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3212560.3 | 申请日: | 2020-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417065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史运帅;薛红娟;苏赵琪;徐谦;乔宝英;李江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亿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河北亿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椒亿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3/00 | 分类号: | F01N13/00;F01N13/14;F01N11/00 |
代理公司: | 江苏漫修律师事务所 32291 | 代理人: | 赵臻淞 |
地址: | 214135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撑 结构 隔热 垫支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支撑环结构及隔热垫支撑结构,包括内环、外环及垫圈,外环及垫圈套设在内环的环体外周;环体的两端口部分别朝外翻起有第一翻边、第二翻边,垫圈位于外环与第一翻边相对的另一端面上,第二翻边将垫圈及外环压紧在第一翻边上。本实用新型在隔热垫的第二安装孔内嵌套支撑环组件,将刚性的支撑环组件和柔软的隔热垫组合在一起,刚性的支撑环组件在锁紧螺栓的过程中起到支撑及限位作用,保证传感器的安装,提高传感器的安装牢固度,同时可以有效防止隔热垫受力塌陷,保证隔热垫的有效隔热、减震作用,以保护传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隔热垫支撑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支撑环结构及隔热垫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尾气排放是大气重要污染源之一,为了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需要在汽车发动机排气系统中设置后处理装置,后处理装置通常采用DOC(氧化性催化剂)+DPF(颗粒过滤器)+SCR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而DPF处理时需要对尾气气流周期性地进行再生,再生期间尾气气流的温度最高可以达到600℃以上,因此安装于后处理上的传感器必须采取隔热措施,避免传感器高温损坏。目前,传感器与高温支架之间一般使用螺栓锁紧,随着螺栓的锁紧,隔热垫受力会塌陷变得越来越薄,降低隔热效果,而且也影响传感器的安装牢固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传感器与支架之间通过螺栓锁紧后,会使隔热垫塌陷变薄,降低隔热效果,影响传感器的安装牢固度等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支撑环结构及隔热垫支撑结构,保证隔热垫的隔热效果及传感器的安装牢固度。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支撑环结构,包括内环、外环及垫圈,外环及垫圈套设在内环的环体外周;环体的两端口部分别朝外翻起有第一翻边、第二翻边,垫圈位于外环与第一翻边相对的另一端面上,第二翻边将垫圈及外环压紧在第一翻边上。
本实用新型在隔热垫的第二安装孔内嵌套支撑环组件,将刚性的支撑环组件和柔软的隔热垫组合在一起,刚性的支撑环组件在锁紧螺栓的过程中起到支撑及限位作用,保证传感器的安装,提高传感器的安装牢固度,同时可以有效防止隔热垫受力塌陷,保证隔热垫的有效隔热、减震作用,以保护传感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第一翻边的外边缘朝向环体方向翘起有第一翘起部。
垫圈的外边缘朝向环体方向翘起有第二翘起部,第二翘起部的翘起高度与第一翘起部的高度相当。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翘起部及第二翘起部对隔热垫起压紧夹持的作用,使隔热垫不易从支撑环组件上脱出,提高安装的牢固度。
第一翻边的径向宽度大于第二翻边的径向宽度,第二翻边的外径大于外环的内径。
外环的外径小于第一翻边的外径;垫圈的外径与第一翻边的外径相当。
一种隔热垫支撑结构,采用上述支撑环结构,支撑环组件嵌套在隔热垫的第二安装孔上,支撑环组件的内环的环体及外环插入第二安装孔内,隔热垫位于第一翻边与垫圈之间,第一翻边及垫圈的外径大于第二安装孔的内径。
本实用新型的外环可以插入第二安装孔内,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更利于螺栓拧紧固定,提高传感器的安装牢固度,同时对隔热垫起到限位作用,避免隔热垫受压过度变薄,保证隔热垫的隔热效果。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第一翻边的第一翘起部及垫圈的第二翘起部压入隔热垫内,使隔热垫的表面产生一定的弹性变形。
外环的高度与隔热垫的高度相当。
支架上对应开设有若干第一安装孔,传感器上对应开设第三安装孔,螺栓从第三安装孔、支撑环组件、第一安装孔穿过,通过螺母拧紧;第二翻边的外径小于支架的第一安装孔的内径,第二翻边伸入第一安装孔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亿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河北亿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椒亿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无锡亿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河北亿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椒亿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21256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