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集水坑与后浇带碰撞节点有效
| 申请号: | 202023205627.0 | 申请日: | 2020-12-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30186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 发明(设计)人: | 徐毅君;季泽华;余佳亮;姚斌;常明媛;李可军;姜添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29/16 | 分类号: | E02D29/16;E02D3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徐律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水 后浇带 碰撞 节点 | ||
1.一种集水坑与后浇带碰撞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防水结构层,包括设置在集水坑(6)的坑槽的槽口内周壁的第一防水结构层(2a)和设置在后浇带(5)的基槽的槽底部的第二防水结构层(2b),所述第二防水结构层(2b)低于所述第一防水结构层(2a),所述后浇带(5)与集水坑(6)碰撞一侧形成有连通部,所述第二防水结构层(2b)至少部分通过所述连通部延伸至所述坑槽内形成第一延伸部;
第一抗水压垫层(30),设于所述第二防水结构层(2b)的上方,所述第一抗水压垫层(30)内设有第一钢筋组;
隔离组件(7),设置在所述连通部位置,所述第一钢筋组穿设固定在所述隔离组件(7)上并朝向所述坑槽内延伸以形成第二延伸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水坑与后浇带碰撞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组件(7)为可拆卸的模板或与所述后浇带(5)固接为一体不可拆卸的模板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集水坑与后浇带碰撞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组件(7)包括呈相交布置的第一隔离板(71)和第二隔离板(72);
所述第一钢筋组包括沿所述基槽的宽度方向布置的第一横向分布钢筋(31)和沿所述基槽的长度方向布置的第一纵向分布钢筋(32);
所述第一隔离板(71)垂直于所述第一横向分布钢筋(31)设置,所述第二隔离板(72)垂直于所述第一纵向分布钢筋(32)设置;
所述第一横向分布钢筋(31)贯穿所述第一隔离板(71)延伸至所述坑槽内的部分形成所述第二延伸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集水坑与后浇带碰撞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长度为La或LaE。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水坑与后浇带碰撞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组件(7)的高度不小于所述第一防水结构层(2a)与所述第二防水结构层(2b)的高度差;和/或
所述防水结构层包括抗水压垫层和找平防水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水坑与后浇带碰撞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浇带(5)与所述集水坑(6)的横向距离≤120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水坑与后浇带碰撞节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快易收口网(52)和止水钢板(51),设置在所述后浇带(5)的两侧与已浇筑墙体之间的施工缝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集水坑与后浇带碰撞节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抗水压垫层(4),设置在所述集水坑(6)的坑槽底部;
砖胎膜(8),设置在所述坑槽的侧壁,所述砖胎膜(8)的底端抵接在所述第二抗水压垫层(4)的顶部且所述砖胎膜(8)的顶端与所述防水结构层的底部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20562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排胶炉
- 下一篇:一种可补充胶水的长杆滚筒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