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以液化天然气伴随输送保冷的液氢输送管道有效
申请号: | 202023179417.9 | 申请日: | 2020-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422225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阎凤元;孙恒;荣广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F16L9/19 | 分类号: | F16L9/19;F16L53/70;F16L59/065;F16L5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闫加贺;韩蕾 |
地址: | 10224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化 天然气 伴随 输送 液氢 管道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以液化天然气伴随输送保冷的液氢输送管道,其包括由外向内依次同心设置的第一外管、第二外管、第二内管以及第一内管;所述第一内管用于输送液氢,所述第二外管与第二内管之间所形成的环形空间用于输送液化天然气;所述第一外管与第二外管之间所形成的环形空间处于真空状态且设置有第一绝热层,所述第一绝热层包括若干层绝热材料层;所述第二内管与第一内管之间所形成的环形空间处于真空状态且设置有第二绝热层,所述第二绝热层包括若干层绝热材料层。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管道可以灵活地同时输送液化天然气和液氢,且液化天然气能够使液氢处于低温环境中,进而可以有效地减少漏热,提高绝热性能,降低输送成本,提高输送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以液化天然气伴随输送保冷的液氢输送管道,属于氢的储存和运输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液氢是一种高能、低温液体燃料。它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低温液体,沸点为20.35K,密度为70kg/m3,是当前最重要的高能低温液体燃料。氢能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得到了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绿色氢气可能是经济脱碳的重要支柱,但需要克服技术上的一系列挑战。近年来,我国对发展氢能产业高度重视,出台了系列有利于氢能和发展的相关产业政策。氢能是最适合应用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二次能源形式,是推动能源技术变革的关键技术,也是国民经济中攻关重点之一。未来以氢燃料为驱动力的电池汽车,基于廉价高效氢气制取与储运技术,将在2030-2050年前后有望进入发展快通道,并可带领人类走进氢能社会时代。
氢气是已知密度最小的气体,常温常压下极易燃烧与爆炸,安全可靠的储氢、输氢技术成为氢能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关键。氢的储存和运输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技术,已经成为氢能利用走向规模化的瓶颈。储氢储运问题涉及氢生产、运输、最终应用等所有环节,如果不加以解决,氢能的应用则难以推广。氢是气体,它的输送和储存比固体煤、液体石油更困难。一般而论,氢气储运方法主要包括高压气态储运、低温液态储运、化合物储运以及密态储运等。其中压缩氢气的运输是把氢气压缩成高压气体后进行的输送。该方法的特点是在输送、储存、消费过程中不发生相变,能量损失小,但装载量通常比较少,因此适合距离较近、输送量少的场合。利用储氢介质输送是利用储氢技术把氢吸收于载体进行输送的方法,但是现有储氢载体的储氢质量百分比较低,因而运输效率很低,这是该方法的主要缺点。大规模运输氢还可以采用管道输送的方式,目前氢气的管道输送已被实用化。但与天然气管道相比,氢气密度更低,因而输送效率更低,而输送能耗更高。
与气态相比,以液氢形式输送,液氢输送密度更大,输送效率更高,但是液氢温度极低,达到20K左右,因而保冷绝热构成了技术上的挑战。这不但会导致漏热增加,同时提高绝热性能也会增加运输成本。
因此,提供一种新型的以液化天然气伴随输送保冷的液氢输送管道已经成为本领域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液化天然气伴随输送保冷的液氢输送管道。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以液化天然气伴随输送保冷的液氢输送管道,其中,所述以液化天然气伴随输送保冷的液氢输送管道包括由外向内依次同心设置的第一外管、第二外管、第二内管以及第一内管;所述第一内管用于输送液氢,所述第二外管与第二内管之间所形成的环形空间用于输送液化天然气;
所述第一外管与第二外管之间所形成的环形空间处于真空状态且设置有第一绝热层,所述第一绝热层包括若干层绝热材料层;
所述第二内管与第一内管之间所形成的环形空间处于真空状态且设置有第二绝热层,所述第二绝热层包括若干层绝热材料层。
其中,本实用新型对若干层绝热材料层的具体层数不做具体要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现场实际作业需要合理设置绝热材料层的层数,只要保证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17941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电子体温计收纳盒
- 下一篇:一种三自由度手动可调轻载滚轮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