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红外相机主动降噪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3176766.5 | 申请日: | 2020-12-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79967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 发明(设计)人: | 孙胜利;林长青;于清华;陈凡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4N5/357 | 分类号: | H04N5/357;H04N5/217;H04N5/33 |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信立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0 | 代理人: | 陈炳萍 |
| 地址: | 20008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 相机 主动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红外相机成像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红外相机主动降噪装置,设置有数据获取装置、固定图形噪声抑制装置、主动采样控制装置、训练和决策装置;数据获取装置通过连接线路分别与固定图形噪声抑制装置和主动采样控制装置连接,固定图形噪声抑制装置通过连接线路与主动采样控制装置连接,数据获取装置设置有AD转换器、均匀辐射源、伺服机构、光学单元和探测器,训练和决策装置设置有单谱段噪声统计器、数据累加处理器、噪声加权统计器、阈值判断器。本实用新型的综合噪声小,同时由于各个通道或者谱段的采样点是可以调节的,也抑制了通道/谱段之间同时采样引起的瞬时地弹扰动,具有实时性强、数据运算量小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红外相机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外相机主动降噪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利用红外相机进行弱小目标成像探测是当前遥感成像领域的一个热点。目前常用的探测方案是红外相机装在飞行器(卫星、飞机等)上对地观测,或者红外相机从地面对空探测,通过高分辨率成像来实现对地或对空搜索包括飞机、流星、空间站在内的各种目标。
随着遥感成像技术的发展,对成像的灵敏度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意味着信噪比要进一步提高,而在目标信号辐射强度确定从而相机探测能到的信号大小也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只能通过进一步降低噪声来提升信噪比。
而对于红外相机,除了传统遥感意义上的信噪比这一核心指标外,背景杂波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尤其是中长波谱段,红外探测系统在没有入射光时依然存在不均匀性的背景电平,即固定图形噪声,直接影响成像效果。因此在该领域内人们分析了各种降低噪声和杂波影响从而提高信杂噪比的方法,往往是通过提高红外探测器的峰值探测率D*、降低光学系统温度从而降低背景、低噪声高稳定电子学耦合等方法来降低系统的噪声。但这些方式要么需要对系统进行较大的改动;要么在设计之初就需要对部组件提出较高的指标要求,代价较大;要么在多通道多谱段系统里进行高速同步采样而忽略了地弹的影响,导致各通道或谱段成像噪声差异较大,在系统设计出来后只能被动接受系统性能,而且在红外相机的使用过程中面对不同场景下还需要调试性能参数,无法满足快速使用的需求。
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
现有的红外相机的降噪方式需要对系统进行较大的改动,对部组件的指标要求较高,代价较大,各通道或谱段成像噪声差异较大,在红外相机的使用过程中面对不同场景下还需要调试性能参数,无法满足快速使用的需求。
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难度为:不同的红外系统,噪声分布是有差异的,因此为提高信噪比,传统方法只能通过对个体试件逐一分析、逐一处理,包括提高红外探测器的峰值探测率D*、降低光学系统温度从而降低背景、低噪声高稳定电子学耦合等方法来降低系统的噪声,但这些方式需要对系统进行较大的改动,需要较多资源,且针对单一应用环境,难以适应大多数红外系统的应用。
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意义为:针对红外系统的特性,特别是应用在探测领域的红外系统,主动降噪技术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能迅速完成红外系统噪声的抑制,有利于红外探测系统凸显目标,解决了红外系统背景噪声对系统探测性能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红外相机主动降噪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红外相机主动降噪装置设置有:
数据获取装置、固定图形噪声抑制装置、主动采样控制装置、训练和决策装置;
所述数据获取装置通过连接线路分别与固定图形噪声抑制装置和主动采样控制装置连接,所述固定图形噪声抑制装置通过连接线路与主动采样控制装置连接。
进一步,所述数据获取装置设置有AD转换器、均匀辐射源、伺服机构、光学单元和探测器,所述均匀辐射源位于光学单元的入射光路一端,所述探测器位于光学单元的出射光路一端,所述探测器通过连接线路与AD转换器连接,所述伺服机构与光学单元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1767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冷拔无缝钢管校直装置
- 下一篇:一种高效切管机





